《废墟行动》:宗教,信仰,累赘的爱情[原创]
2006-06-05

 

 

看完了电影《废墟》。这是一部德语电影,虽然我听不懂,描叙的是发生在三教圣城耶路撒冷附近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是一部以考古为题材的电影。考古和探险,这是学者和现在有多余时间的人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它也具有较大的商业性。而电影又以宗教为线,以一个时光穿梭的形式讲叙上帝之子耶酥的人生。

 

很奇怪,现代人意图将古人反说成是现代人的子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电视电影中表现,比如寻秦记,按照里面的故事,项羽就是香港人项少龙的儿子。但是不可否认,西方的现代电影,我认为在整体上比中国电影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深刻一些,也更能够表现出很好的人性来。而有类似的一点,往往都在电影中穿插进生离死别的爱情的线索——非得要这样吗?

 

看到那些明灯,那些泥土中的圣迹,我突然愿意相信那宗教的真实性;那蒙白纱的女子和被铁钉索住的耶酥,是那样的圣洁。虽然明明知道是电影,但,当被虚构的经历了2000多年历史的SONY摄象机从手提电脑中传出躺在黄沙构成的洞里的耶酥的尸体,在揭开白色面纱的一刹那,我仿佛被洗礼了,连同那仍然显出金属光泽的摄象机,都是圣物。

 

我相信神,相信宗教和信仰。中国人的道教儒教为什么没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能够被普通人广泛接受的宗教,而仅仅成为了老人入土为安的过场、学者案头的研究,以及越来越多有钱人的菩萨保佑?我们没有一个真正装在心里的东西,即使接受了佛,也将佛当成了怯病驱魔的不存在的虚无神圣,而不是一种能够支撑人做任何事情的心理意识——这种形态很可悲。然而即使没有任何信仰,中国人依旧好好地活着。为什么?我们可能要是以中庸为重,四处做个老好人,也可以保个平安。不错,中庸有它哲学和现实上的价值,它或许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不得不心平气和的生活方式。

 

         我宁愿有信仰。但我想想自己,也许现在是没有的——如果信仰是对一种“物”的执着,就像我信东正教,那么,我还能是个天主教教徒吗?可是我现在相信一切宗教和信仰——那种有邪恶目的的不虔诚的虚构信奉,当然不能称其为宗教,它的信徒,也没有什么信仰。我相信,比如真正的天主教徒或者佛教徒,他们并不是因为需要逃避生活的某种附加,或者为了某件事情的一帆风顺,而去祷告、去拜祭。我相信所有宗教,都有它善的根本,都有着博爱,给人脱离苦难的勇气,支撑人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所有信仰,都是包含着长久的心理维持,喜时不忘记,受难时不抛却,时时以生命的形式体现着。

 

有时候,我觉得,人全然是信奉了自己,而没有一点敬畏和与利益无关的坚持。我想,如果人赤裸裸地不能表现得纯洁,那么,就围上面纱,相信可以收紧一些欲求,挡住一些污秽的空气,或许,即使人不能变得圣洁,也会慢慢地纯净起来。

 

2006-6-5-0150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