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暴 召回失落的社会伦理
2009-07-21

2009-07-20 08:57:00 来源: 法制日报

  以暴制暴,意在召回已失落的社会伦理

  杨利敏

  诸多评论聚焦于老人行为的“以暴制暴”,但依笔者管见,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以暴制暴”事件。

  在《新京报》对老人的专访中,老人坦承:砸车的目的就是为了“造成影响”,而如果采取的行为不激烈,就不足以引起“让全社会重视这个人命关天的斑马线”的效果。在回答记者“怎么看网络调查78%的人支持砸车行为”的提问时,老人认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我们小区和兰州市的问题,是全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老人也直陈自己的行为违法,明确表示不鼓励别人从事同样的行为,并表明已考虑过行为可能带给自己的最严重的负面后果。

  很显然,套用时下流行的用语,老人是进行了一场精心准备的“砸车秀”。这场秀“秀”的是一种激烈违反财产权保护规范的行为———砸车,但“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于另一种法律规范———斑马线车辆通行规则的高度注意。而斑马线通行规则表面是一种道路通行的技术规则,但实际蕴含的是对于行人生命权利的保障和尊重。异言之,老人是试图通过在众目睽睽之下砸车这样一种激烈的行为,唤起全社会对凝聚在斑马线通行规则之中的对于个体生命权利的保障和尊重这样一种基本规范的重视,使这样一种基本规范重新回归到作为其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日常的技术性表现之一的斑马线通行规则之中。

  同时,无论从老人对事件的自我认知、社区居民的反应,还是网民所实际表现出的强大舆论支持,这个行动都不是一个单独的、纯粹属于个体的行动,它是一个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行动,代表的不是“砸车”这种暴力,而是几乎全社会对于部分驾驶人员在道路通行中无视交通规则、无视在交通规则中凝聚的对于他人生命的保护和尊重这样一种行为与观念的一致谴责,以及对于在道路交通中尊重生命权利这一基本规范的欲求。就在不久前的杭州“欺实马”事件中,这种谴责和呼声已经有过一次强烈的表达。

  事实上,这场“砸车秀”发人深省的是:对于社会个体成员生命权利的尊重,这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规范。它不仅仅是法律规范,更是一种维系社会自身的根本性的伦理规范。斑马线通行规则正是这样一种伦理规范在技术性法律规则中的体现,它虽然是一种具体技术,但作为它内在根据的伦理并不难以认知和察觉。而激起阎政平老人挥砖的、接二连三的“斑马线死亡”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这样一种基本伦理已经至少在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道路交通方面遭到严重漠视———不仅在违章司机的心目中缺失,而且也未能在斑马线规则所承载的正式制度中获得本应具有的重视和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社会陷于伦理失范的一种表现。

  笔者并不主张暴力。任何一种形式的暴力都不值得鼓励。但在这场“砸车秀”中,是一个古稀老人“被逼”用破坏财产权规范的暴力来诉诸人们对于另一种更根本的规范———生命权规范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视为是社会自身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于基本伦理规范的诉求!社会是因其伦理而成其为社会的,在这一意义上,阎政平老人的举动及对其的支持实际传递了一种社会对于伦理重建的渴求,一种社会对其自身的坚持。

  一个人应当为其自身的行为担责,从严格法治主义的角度,任何一种在法律之外诉诸道义正当性的行为都不能免除相应责任的承担。因为文明社会鼓励人们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正式制度来作出代表性行为,表达伦理和利益的诉求。然而,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以类似的“暴力”方式来唤起人们对某个方面基本伦理关注的行为并不是绝无仅有。而个人的行为被社会赋予普遍性伦理意义的事例也频频出现。这表明我们处身的社会正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对于基本伦理共识和规范的要求。

  实际上,要想真正消除社会对于伦理的“私力救济”,根本上还是有赖于正式的制度渠道的畅通,使社会内生的伦理要求得以获得表达和倾听,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助成伦理规范的形成。在当下,对于某些个体以自身可能付出巨大代价来试图唤起和维护的这些伦理规范,值得整个社会和正式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者们认真思索和对待。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