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佛教因缘
2009-07-15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佛教因缘
2009年07月15日 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别号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国学和佛学,并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革命有机地联系起来,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章太炎的父亲章浚“中年颇好禅学”,章太炎的老师俞樾“茹素念佛”,这对青少年时期的章太炎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使他倾心向佛。

  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一些立志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感不满,在思想上,他们对传统儒学——即宋明理学的治国失去信心,转而向西方科学和东方佛学寻求出路。章太炎对佛学关注已久,1903年6月30日因反清而被捕入狱,身陷囹圄的三年,才促使他向佛学领域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他在狱中“晨夜研诵《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论,最后“乃悟大乘法义”。

  章太炎出狱之后,东渡日本。因在日本很容易得到佛教经典,章太炎“暇则读藏经,其思益深”。他认为,佛教中那种“自贵其心、依自不依他”的精神,“万法唯心”、“缘起性空”的理论,能使人“勇猛无畏”,激励人们的斗志。佛教禅宗“依自不依他”、“自贵其心,不援鬼神”的精神,能树立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以求自强自立。提倡佛学,还可以增强国人的道德观念,“制恶见,清污俗”,“欲兴民德,舍佛法其谁归”?佛教还可以团结中国社会各阶层,改变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状态。他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章太炎纪念馆

  由此可见,章太炎是以非常积极的、进取的精神来接受佛学,并以佛学的一些观点作为指导中国社会革命的理论。

  章太炎接受佛学,在社会政治上是为了“经世致用”,在哲学上,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认识。在他看来,“佛法本来不是宗教”。章太炎说:“试看佛陀、菩提这种名号,译来原是‘觉’字。般若译来原是‘智’字。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要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细想释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要发明一种最高的哲理出来。”

  西方哲学的希腊原意是“爱智”,追求智慧,而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求智”,可见佛学与哲学基本是相通的。所以章太炎认为“佛法只与哲学家为同聚,不与宗教家为同聚”。

  但佛法与哲学又有很大的不同,哲学注重理论的思辩,佛法除了有精湛的理论外,还必须“实证”,不仅在思想上认识真理,还必须在身心上实证真理。所以章太炎称佛法为“哲学之实证者”:

  “佛法的高处,一方在理论极成,一方在圣智内证……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