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公共精神的丧失
2006-05-30


      亦凡公益图书馆-《中国人的素质》_中国人公共精神的丧失

      _____________ 摘自网络
       
         不止一个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的精神。鲁迅先生说:“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
      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 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不
      很多。”(《鲁迅全集》卷1第194页)。十九世纪,美国传教士明恩溥通过在中国二十多
      年的观察,也发现了几乎相似的现象。他说:“中国人不仅对属于‘公众’的东西不感兴
      趣,而且防范不严,便垂手可得,很容易成为偷窃的目标。铺路的石头搬回家去了, 城墙
      上的砖也一块一块的不见了。”(《中国人的素质》学林出版社第95 页)。林语堂说的更
      直白:“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
      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吾国与吾民》宝义堂书店出版第157页)  
      古今中外学者看到的现象,至今我们也能够看到。我所在的城市里安装了 100余部无人看
      守的IC卡公用电话,可不到一年,一半以上的都被毁 坏不能使用了。8 月25日当地晚报发
      表记者的文章,呼吁市民爱护市政设 施。原因是新建的许多公用市政设施,有的丢失,有
      的被毁。这样的现象 在其他城市恐怕也不难看到。
      
        这种缺乏公共精神还表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上。除了对公共的物质的东 西漠不关心外,
      对公共的政治意识也是不闻不问,显得异常冷漠的。明恩 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中还举了
      一个例子。1851年,道光皇帝死了,外国人很关心道光的三个儿子中由谁来继承皇位,继
      位后政策会有什么变化。 在小酒馆里,几个外国人试图同酒馆里的中国人讨论这个问题。
      但中国人 说,干嘛去费精神想那些无聊的推测呢?那是大臣们的事。咱们瞎琢磨政 治,那
      才叫傻呢。平民百姓是如此,百姓中的精英——读书人也是如此,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心只读圣贤书。”便说明了这点。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维护公共事物,关心公共事物的精神呢?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一句诗:“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句诗的意思,
      依照我的理解应该是“雨下到公田里,也就惠及我的私田 了。”这说明在产生诗经的时代
      里还是有着公共精神的,对于公与私的关系,有着明确的理解。   然而,这种公共精神
      是从什么时候消失,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我们时常想到,中国政府在本质上是一个
      家长制的政府,要求臣民顺从听命。”明恩溥的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自汉朝以来,历朝政
      府所依据的文化基础都是由西汉确立的“王道”——儒家学说,即使是少数民族入 主中原
      ,建立政府后也不得不“皈依”儒教。儒教是一门“入世”学说, 它提供的“入世”途径
      则是“古之欲明明得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身修而后
      齐家,家齐而后国治,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大学》)。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
      国如家,国只是家的外延和扩大,治国的才能是在治家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当儒家学说成
      为“独尊”的主流学说之后,就成 为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程,而且变成了影响另人具体生活
      的主流文化,自然 “家”就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种文化理念上建立起来的政府
      , 由习熟了这种文化的人组成的政府,其家族意识可想而知是极其强烈的。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在共和之前的中国,政府就等于家族,家族就等于国家,三者之
      间浑然一体,很难区分,“朕即天下,天下即朕。”政府 是家长制,最大的家长是“皇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而“家长制”的最大特点,正如林
      语堂所言,“只顾效忠家 庭的心理”极其强烈。所以就是政府自己,所有政策的出发点也
      是“忙于照顾家长自己”,使自己的“江山”传于后世而不衰,而不是考虑公众的 利益,
      兴办公益事业,为“臣民”提供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宽松的生 存环境。
       
        当一个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基业万世”,当所有的“臣民”都 在修炼“治家”
      的功夫时,可想而知,家族以外的公共精神也就所剩无几 了。政府考虑的是他的江山能拥
      有多久,而“民众的态度则与政府的态度十分对应。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自己的个人财
      产不受损失,就不必去关心或者没有责任去关心公共财产。”(《中国人的素质》)。  
       因为政府只关心自己,而且也不提倡民众去关心别人。相反,这种将 一个国家视为一个
      “家族”,其中又有数不清的“小家族”,而且都将维 护和照顾家族视为“修德立身”的
      根本的民族,不仅人们的观念上缺乏公 共精神,而且还产生了道德的二重性。“一个家族
      ,加以朋友,构成铜墙铁壁的堡垒。在其内部为最高的结合体,而彼此互助,对于外界则
      冷漠的 消极对抗的态度,其结局,由于自然的发展,家族成为一座堡垒,在它的 外面,一
      切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可掠夺物。”(《吾国与吾民》)   为什么公共的东西难以保存
      ,就是城墙的砖头也会一块又一块拿回家 去?拆掉城墙的砖,显然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他拿回家去,垒建自己 的住宅,他在内心中觉得很自然,他的家族内的成员也不会觉得
      有什么不 妥,因为他是在维护“家族”的利益,是在“齐家”。
       
        由此,我们想到贪官,那些大大小小的贪官,在将“外面”的钱(即 公共的东西)“拿
      ”回家时,大概也有同样的心理,其家人也因他搞能到 额外的收入而认为他是“有力的
      ”,丝毫不感到其贪污受贿的可耻,相反 还会用这笔外财来炫耀其家族的富有。
        同样,相对这个家族外的人看来,虽然感到了不公平,但多半是因为 “自己不能”的
      嫉妒,而当他也有了那样的机会和权力时,自然就想得到 超额的回报——更加贪婪的掠取。
      这也就是一些贪官虽然在公共道德上受到谴责,而在另一种道德上却被视为“能人”的根源
      之一,这是不是中国几千年来贪污腐败不绝的道德伦理基础呢?   中国人公共精神的缺
      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孔子曾经在《论语》 中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表达了人们对
      公共事物的态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结
      果,而在极大 程度上是中国人对不属于自己责任的事情不感兴趣的原因。”(《中国人 的
      素质》)回想一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深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影响。在这种文化
      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缺乏公共精神是丝毫也不奇怪的。
       
        也许,在这种文化构架的设计者看来,只要人们像治理自己的家那样治理国家,国家就
      会长久地“国泰民安”,只要所有的“小家”都治理得 井井有条,那么“大家”也就会“安
      稳平和”。可是这种文化显然忽视了 家与家之间的关系,和由这个关系构成的公共环境。试
      想,当所有的小家和大家都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利益扩张时,那么还有大家的安稳平和吗?
      何况大家和某些小家借助了公共权力(这个公共权力,也像公共的东西那样,被权力的持有
      者,视为城墙的砖头,一块一块地搬回家中了)来“治家”时,没有权力的其他小家,别说
      “齐家”,恐怕连维护和保持的“家” 存在也变得不可能了。当越来越多的小家破产以后,
      “大家”也就到了难以维继的时候了。接下来的就是打破原有的平衡和秩序重新组织大家和
      小家,“朝代”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只是这种“小家”与
      “大家”重组、轮回的过程描述而已。
       
        由此可见,中国人公共精神的丧失,是文化培养的结果。在一种缺乏公共精神的文化中
      ,是长不出公共精神的。在当代中国,我们曾经试图来培养中国人的公共精神。但采用的是
      经济手段和文化的绝对化。在经济上施行的是“一大二公:,甚至走到了吃“公社食堂”的
      极端。而在政治观念上,与这种绝对公共经济相伴,提出了“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
      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观念,甚至造就出一批新的道德典型——为了捞取 被洪水冲走的一根
      木头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实证明,这种抹杀和无视民众个性的方法同无限扩大民众私
      心的做法,同样造就不出真正的公共 精神来。真正的公共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使民众树立
      起良好的公共环境 下发展个性的意识,使民众“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并将其视为真正的
      , 不是口头上的主流文化。
       
        走笔至此,记起了一位留美中国人发在网上的一篇谈爱国的文章。爱国也是一种共公精
      神的表现。现摘录片段于此,“记得少年时候,我还常 常责备我的一些长辈亲人:‘你们怎
      么这么没有用呢?怎么会让中国受日本人欺负呢?’每每这个时候,有的长辈就沉默下来,
      有的则说:‘这是政府的问题,我们这些老百姓个人有什么办法呢?’听见这样的回答,我
      觉得无言以对,但心里又感到似是而非。抵御侵略的行动,一定由政府承担吗?强国的责任
      一定由政府承担吗?不能使自己的国家强大,不能以自 己的行为抵抗侵略,而是完全推卸给
      政府,这样的个人怎么成立爱国呢? 假设政府腐败、软弱、不抵抗甚至投降怎么办呢?假设
      政府残暴、独裁、 贪婪怎么办呢?在一个无能或者残暴的政府统治下,怎样爱国呢?”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在一个缺乏公共精神的民族中,是很难建立起现代文明的。这是历史
      的结论,更是文明的走向。
       
           全书共分29部分,详见本人博客,其中 前5章的分章节链接如下:
       

                        亦凡公益图书馆-《中国人的素质》00引言
                        亦凡公益图书馆-《中国人的素质》01第一章 面子要紧
                        亦凡公益图书馆-《中国人的素质》02第二章 省吃俭用
                        亦凡公益图书馆-《中国人的素质》03第三章 辛勤劳作
                        亦凡公益图书馆-《中国人的素质》04第四章 恪守礼节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