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昨公布 农学就业率最高 调查同时显示———
本报记者报道 昨天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有66.10%的学生月薪期望值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近三成应届本科毕业生未找到工作
调查涉及全国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调查组还同时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人,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
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截至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其中北京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60.37%,高出全国约10个百分点。
■被称为“冷门专业”的农学就业率最高
调查显示,通常认为的冷门专业其就业率竟然远远高于热门专业。此次被调查的学生专业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农学就业率最高,为78.38%;管理学其次,为58.02%;接下来依次是工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通常被称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0.35%和51.85%。
■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随着就业难的加剧,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也一降再降,调查显示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要选择。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但参加调查的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就业途径四成首选“人脉网”
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五成用人单位认为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