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婚”孤独中的无奈
2006-05-09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丧偶者近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0.6%。单身老人一样有感情和交流的需要,他们非常愿意走出空落落的单身生活,但通往红地毯的道路阻力重重,再婚会带来许多麻烦。于是,许多不愿孤独、渴盼幸福的老人选择了不婚而伴、不婚而居的“走婚”来代替再婚。(5月7日 北方网)

  “走婚”,本是我国云南和四川交界地一些少数民族奇特的婚姻传统,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之间不存在男娶女嫁,仍然拥有自己的家庭。可以说,这种“走婚”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婚俗观念,与现行的法律相悖。那么,在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单身老人却为啥还要躲躲闪闪地过上这种“走婚”生活?

  可以说,单身老人“走婚”,其实是万般孤独之下的无奈选择。丧偶、离婚老人,在婚姻上都有一种失败感,他们害怕与外界接触,特别是逢年过节,倍感孤寂和落寞。而一些单身老人把希望和精力都放到子女身上,可子女成家后,这种孤独感会越来越强烈,有的甚至因此而产生心理健康障碍。

  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作子女的大都远走它方忙于自已的事业。平时除了电话问候以外,一年难有几天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说说知心话,给老人洗洗脚、梳梳头。有的认为只要让老人吃好穿好就是孝敬,鲜于在工作之余主动抽时间与老人唠唠家常、嘘嘘寒暖。曾有媒体报道,某独居老人因子女不能经常回家,便特意建立了“子女探亲账本”,给回家次数最多的子女发“红包”。

  如此,在亲情缺失、子女关爱欠缺的情况下,老人整日独守空巢、形影相吊,自然想找个伴儿唠一唠、磕一磕。可在现实中,许多子女对老人的再婚持反对态度,怕添麻烦,怕增负担,怕闹纠纷,尤其是双方的财产分割问题,更是难以处理。在种种压力之下,渴求情感生活的单身老人只好无奈选择了这种法律并不认可的“同居”生活,以避开子女的阻挠。

  显然,老人“走婚”是对子女亲情的一种拷问,是对社会观念的一种拷问。老人有老人的情感世界,有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安慰,那么不论是子女还是社会,尊敬、孝敬老人,不应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体现人文关怀上,支持和帮助老人找回失去的情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