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本报昨日“对话-百位人大代表访谈录”第23期《像选拔超女那样为孩子选好歌》,登载了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朝天宫民族小学教导室副主任马少婕所做的“关于推动创作中小学生校园歌曲的建议”,在读者以及学校、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位上小学五年级的家长毛女士打进栏目热线,忧心忡忡地反映说,自己的女儿因为迷上“超女”,整天哼哼的都是时下最时髦的流行歌曲,让她很是担忧。她说,既然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部门来解决问题呢?
南京龙江小学校长朱照明:
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使用的小学音乐教材都是经过儿童专家精心挑选编辑合成的教材,收录的歌曲都是传统歌曲和新歌。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确实不太喜欢听,平时也不喜欢唱。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的从心底里爱上这些歌曲。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现在盲目追捧“超女”或流行歌手,让学校和家长伤透脑筋。可能媒体在这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因为我们的音乐只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是“死”的,而流行音乐却是“活”的,电视上、广播里、网络上,MP3等形式多样,孩子乐于接受。我们学校也会举办一些类似艺术节的活动,但主要是才艺展示,歌曲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实,国家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很重视。现在省市电视台都设置了少儿频道,教材也很投入,有城市版、农村版、简谱版、线谱版等,但教材上的歌曲多半是很“正规”的,可能不太合孩子的胃口;而流行歌曲节奏感强,歌词却没有实际意义,甚至那些嘻哈风格的歌词还经不起推敲,可孩子就是喜欢。以前南京经济广播电台有一档黄凡主持的“大小世界”节目就非常吸引孩子们,连老师都喜欢听。我们为孩子设计的歌曲和节目首先要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和风格,而不能由作家“闭门造车”。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刘教授:
现在的社会很实际,别说创作群不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就连搞儿童音乐创作的作词作曲家也纷纷改行。因为只要他们有一首歌被流行歌手唱红,他们就能在乐坛上立足。身价马上看涨。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不是要对这些现实的现象“口诛笔伐”,而是切实解决大家都已经意识到的这个严重问题而光靠一两个人使劲并不能解决的问题。既然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超女”的影响力,为何不利用她们的影响进行呼吁呢?比如每位选手必唱曲目规定要唱一首具有影响的优秀儿歌或民歌,通过她们的“嘴巴”感染年轻一代,从而扩大这些歌曲的影响。对于创作群体也应该设立类似“五个一工程”奖励机制,鼓励专家静下心来体验生活,创作出一批健康、动听的儿童歌曲。
南京干河沿前街48号段先生:
我觉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有它流行的道理。我们的教育部门为什么没人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每所中小学都有自己的音乐老师,他们都是科班出身,肯定学过词曲创作。他们成天和孩子在一起,完全了解孩子们的喜恶。这些搞教育的音乐人才完全可以自己创作适合学生演唱的儿童歌曲。现在一些企业陆续推出代表自己企业形象的歌曲,各个学校也完全可以推出自己的“校歌”。顶多请一两位专家来“润色”,在专业上进行指导。学校可以在每天做早操的时候让师生演唱,或举办歌词朗诵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育部门也可以开展校园艺术节或校歌比赛,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投票、关注,让孩子们真正唱响属于他们的校歌。
南京长江花园6号102毛女士:
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五年级,谈起“超级女声”是如数家珍,为了自己的偶像还和同学争论,甚至不惜动手打人,仅仅因为同学说了周笔畅的“坏话”。作为家长,我很担忧,但也是干着急。我和老公都是音乐盲,在音乐方面根本就没有“发言权”。看到女儿唱得像模像样,心里也很高兴,也想让她往这方面发展,可又担心孩子成天唱着这些听不懂的歌甚至是情歌会早恋。我们国家人才济济,有不少音乐方面的人才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为什么就没有人来为我们的下一代办这件好事呢?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在作祟。文艺工作者都强调利益和炒作,他们也要养家糊口,谁会和钱过不去哩。只有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让他们潜心创作,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