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民老人自费出版《史迹图说》 留住老沈阳
2006-04-30
 4月29日,在《沈阳史迹图说增订本》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上,赵玉民老人捧着《沈阳史迹图说增订本》百感交集。这本精装图书记录下沈阳历史建筑、遗址、遗迹的倩影,更印记着老人家9年执着追求的足迹。  

  寻找历史建筑

  赵玉民从沈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退休后,萌生了用照相机记录沈阳老建筑、遗址,编撰成册留给后人的念头。他拿起女儿送给的相机,开始拍摄历史建筑。

  开始,赵玉民老人不知道哪些建筑是优秀历史建筑和遗址、遗迹,他向有关部门求教,掌握沈阳历史建筑、遗址、遗迹分类、分布情况,带着地图和相关资料,走街串巷四处寻找那些历史老建筑。一次,他在寻找清人遗留下的一所“兵部府”时,在大东区八王寺一带不知访问了多少居民。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位78岁的李氏老太太,以她的家世充分证明了一座“四合院”就是“兵部府”。

  凝固历史建筑

  赵玉民老人翻动着油墨飘香的《沈阳史迹图说增订本》,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解上面的照片:一个普通平房,山墙上有一个小窗口,这就是沈阳最早的火车站“茅枯甸”售票口。该车站是沈阳站的前身,由沙俄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建。他是沿着铁道边走边打听,终于在沈阳站北货场旮旯里,找到这间售票室的。


  位于北陵大街某单位院内有两座老式楼房,是原东北大学遗留的建筑。听说有关部门要拆除这两座楼房,赵玉民赶紧赶到现场,费尽口舌才拍下了两座楼的照片。已经做了车间的清代“火神庙”、早已用做仓库的天后宫遗址、我市第一座望火楼等等,都被赵玉民“装”进了照相机,成了平面的、永久凝固的历史。《沈阳史迹图说增订本》的照片,包容了沈阳所有的历史建筑、遗址、遗迹。

  多年来,赵玉民老人拍摄了1000余幅照片,其中囊括了沈阳的近现代建筑、遗址、遗迹、寺庙、教堂、学堂、车站、银行、工厂、警署、医院、公馆、电影院、商社、火楼、水塔、名人故居等,并收集了诸如曾在滑翔机场附近创办“冯庸大学”的历史名流冯庸等人的珍贵历史照片。

  赵玉民老人查阅了《盛京通志》、《奉天古迹考》、《沈阳县志》等近30部相关资料,在对所拍照的历史建筑、遗址、遗迹进行严格考证、核实的基础上,撰写了20万字的说明性资料,对精选出的700余幅照片加以说明。这些文字旁征博引、确凿翔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赵玉民老人多年的心血,终于凝聚成图文并茂的《沈阳史迹图说》一书。该书将照片增加到近1000幅、文字近25万字,并对原有照片、文字中差强人意之处,进行勘误、修正,使之更加准确、翔实、权威。

  赵玉民介绍说,在沈阳市总商会交通运输行业商会会长王铁刚、市民潘淑梅的经济援助下,《沈阳史迹图说增订本》才得以出版。保护先人留下的有价值建筑、遗迹,就是保护沈阳悠久的文明历史、保护可爱的城市。能将《沈阳史迹图说》和《沈阳史迹图说增订本》留给后人,是他毕生的愿望。高级记者邱宏摄影黄绪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