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弟去哪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下)
2006-04-30

公办教育资源短缺 民办学校却不能成为"有益补充"

    
    一名农民工领着8岁的儿子来到非法办学的民工子弟学校报名注册。专家呼吁对待无证办学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态度应该慎之又慎,不宜简单地“一关了之”,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承担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主要责任。
当地政府当初举办学校时,并未预料到近年来突然会有这么多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准备不足,公办教育资源显得特别紧张。作为民办力量出现的民工子弟学校,本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短缺所带来的入学压力,但为何这些学校几乎都是"非法"的呢?

    何昌德(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职成科前任科长):没有办学许可证和违章建筑,是导致民工子弟学校非法化的两大罪状。由于投资额小,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公办学校的标准,因此无法获得办学许可证;为了节约成本,绝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都是租用民房或厂房作为办学场所,改建房屋一般不去报批报建,因此缺乏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认可的资质,属于违章建筑。

     郭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教授):相当一部分办学者属于退休教师或曾经是教育工作者,并不是来自企业界,他们熟悉教育并且热爱教育,但手头资金有限(投资规模一般在30万至100万之间,而一所公办学校的投资标准最少也在600万以上),因此学校不能达到相应的规模;其次,国家要求对民工子弟学校这样的简易学校酌情放宽办学条件的政策并没有被地方细化,落到实处。这都是民办学校"非法"的重要原因。


加强政府投入 民工子弟学校不应“一关了之”

    
    在非法办学的民工子弟学校教室里,一名民工子女正认真地阅读刚发下来的新课本。2005年春季成都市的无证民工子弟学校超过70所,就读学生接近5万人。无证民工子弟学校取缔与否,关系到这群孩子的读书大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百万民工下珠江”的首要目的地广州,还是位居西部的成都,外来工子女求学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市场需要。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现有300多万流动人口,0-14岁的流动儿童超过100万。自1996年广州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注册以来,目前此类学校已达到250余间,在广州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等地的城中村随处可见。这些学校的招生异常火爆,一些开办较早、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招生规模连年翻番,建校时二三百人,如今达到1000多人。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求学者的需要。

   在成都,公办学校也难以全部容纳外来民工子女,即使近年来政府审批少量民工子弟学校使其具有办学许可证,但对越来越多涌入成都市的民工子女来说,粥少僧多的矛盾依然突出。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引进民间机制分担一部分公办教育资源短缺的压力,特别是对民工子弟学校不宜简单地"一关了之"。

    王屏山(原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民办教育促进会会长):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硬件不应太苛求,只要够用就好。如果政府觉得它们的条件不达标,应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而一律取缔只会造成“新一代的文盲”。

    娄进(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长):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若考虑仅仅由某一级政府全部承担,并不符合实际。建议国家采取适当引导流动人口、雇主缴纳教育税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等,中央政府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对流入地的专门招收外来民工子女的学校予以补贴,帮助他们改善办学条件。

     郭虹:1998年国家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至今尚无具体实施标准,导致教育部门在审批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资格时缺乏量化标准,操作困难。同时,强制取缔民工子弟学校应该慎之又慎,政府部门应该给其整改的建议和帮助,加强规范和引导,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教学质量。(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