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收废品女人内心的苦乐(图)
2006-04-28


每天以收废品来养家糊口的女人们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日益繁华的都市里,有许多人被称为都市边缘人。他们或来自偏僻的山村,或来自曾经富有的家庭。他们在这个城市辛勤劳作,干着最脏最苦最累的活,拿到手的却微不足道,人身、居住、工作都缺乏安全。他们在这个城市默默奉献,每一个微笑、每一声谢谢、每一缕阳光,都让他们倍感温暖。

  五一节临近,我们的记者放慢脚步俯下身子,走近这些废品收购者、大厦建设者、马路清扫工、早点制作者和医院看护,忠诚地记录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渴盼希冀,献上对普通劳动者最真诚的问候。

  核心提示: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经常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这个城市里辛勤劳作,干着最脏最苦最累的活,拿到手的却微不足道,人身、居住、工作都缺乏安全保障。他们有的来自偏僻的山村,有的来自曾经殷实的家庭,但在这里,他们被称为都市边缘人。

  为接近他们,记述他们的生活,记者找到了一位来自贵州的收废品的女性——何云,她答应带领记者一起,在郑州收一天的废品,这,也是她在郑州收废品的最后一天。

  来郑州为带儿子灵魂回家

  “只要一闲下来,似乎总能看到一个不大的男孩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走乡串户收破烂的情景……他就是我的儿子家宝。今天是他两周年的忌日,祭奠完之后我也该带着他回贵州老家了。”4月21日,蒙蒙细雨下了一天。阴晦的天气更让这位祭奠儿子的母亲有种揪心的疼。

  这位母亲叫何云,两年前从老家贵州省赫章县河镇来到郑州,一直靠捡垃圾、收废品度日,为的是凑足钱把大儿子的骨灰带回老家。由于刚下过雨,天又黑,何云脚上已经破了洞的布鞋早已湿得紧贴在脚面上。

  看看107国道上车辆太多,怕祭奠时打扰儿子,她一手拎着塑料袋装着的水果,一手拎着买来的一大沓黄纸和纸钱,径直走到一个僻静处。按照次序把水果摆好,黄纸和纸钱沓好后,慢慢用手划着火柴,纸钱被点着的一瞬间,两滴眼泪“啪嗒”滴在了膝盖上。她边往火堆上慢慢添着纸钱,边喃喃自语,泪眼蒙目龙中她笑了。她说好像儿子真的又出现了似的。

  家太穷

  儿子打工异乡夭折

  何云用满是污垢的袖子擦了一下眼泪,淡淡地说,她的老家位于贵州省赫章县西北部,家境贫困,丈夫又常年因病卧床不起,让她对生活感到了力不从心。后来,村里的年轻人出外打工,眼看着7岁的家宝因营养不良一天比一天瘦弱,她就央求邻居带着家宝来到了郑州。

  孩子走后,她一直担心找不到活儿干,但后来又听说在郑州靠收废品、捡垃圾也能赚钱,她跟丈夫才算放下心。

  没多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办完丧事,她还欠下了1万多元的外债。她就一个人守着孤零零的家,种田度日、还债。“我们那个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别说捡不来垃圾、收不到废品,就算是能捡着也卖不出去,因为去县城卖也得80多公里呢!”

  家宝到郑州后,因没技术也没文化,就一直靠收废品、捡垃圾为生,虽然赚钱不多,但儿子每个月还会托邻居往家寄钱,最多的一次寄了50元,这曾让她跟丈夫连续高兴了好多天,直到丈夫去世时都没舍得花。

  “他阿爸说钱是家宝靠捡垃圾一点一点赚的,为赚那点钱孩子指不定受了多少苦,觉得自己的病也治不好了就没让花,让我替儿子存起来,临死时还在上面写了几个字。”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塑料袋,一层层打开后,里面装着50元钱,钱的正面用血写着:儿子,阿爸想你!

  然而,丈夫去世不久的一天,邻居就捎信说家宝出事了。

  邻居告诉她,2004年4月21日晚,家宝在收废品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小区内有几户居民正在搬家,外边堆了好多报纸、矿泉水瓶等东西,一时高兴就去捡。回来横穿公路时,被一辆大货车撞飞了20多米,邻居看到家宝时那辆车已经跑得没了踪影,在邻居的帮助下,儿子在郑州进行了火化。

  听到这个噩耗,何云说她一下子就崩溃了,一直在自责是自己把孩子逼到了绝路上,接连十几天都不吃不喝不愿出门,后来在乡亲的劝说下来到郑州处理儿子的后事。给儿子火化欠下的债加上之前丈夫看病的外债,她决定留在郑州一面靠收废品还账,一面跟人家学着做生意。

  最大收获救了郑州的一个大妈

  两年前,收废品的第一天,何云在一个建筑工地的垃圾堆上捡了个大的蛇皮袋,第二天早上5点就胳膊夹着秤和袋子开始收废品了。

  “从没想过‘收—破—烂—哪’这四个字那么难喊出口,尤其是刚来郑州,由于语言不通,连着一个月也没收到什么东西,想混口饭吃真是难死了。”她爽朗地笑了笑说。由于一直不敢开口,所以那天直到11点时,虽然已经走了百十里路,仍然连个破布头也没收到。“一天下来,我不但没赚着一分钱,还买烧饼往里搭了5毛。呵呵!”

  4月22日7点30分,记者从107国道与金水路交叉处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边走边聊,边吆喝。但过了半个多小时,一直走到金水路与未来路交叉口也没遇到一个卖废品的,随即拐进了燕庄。

  “收废品的,俺家有废品,你去看看吧!”听到何云吆喝,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说要卖废品,他在家东翻翻西找找,很快便找出了一堆破东西,何云正慌里慌张地拿出秤要称,一看眼前的废品全是烂了洞的塑料玩具,便故作生气地说:“你这孩子,尽是我用不着的东西,还称什么呀!”闻听此言,孩子的母亲出来了,眼一瞥说:“反正扔在家里也没用,你要收的话就按价给钱,不收就顺便捎到楼下吧,我也懒得再跑一趟了。”说完便把那堆塑料往门外一踢,关上了门。何云什么也没说,弯下腰把那堆塑料放进蛇皮袋就下了楼。

  问及遇到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感受时,何云说,像刚才的情况经常遇到,自从选择收废品,就没认为自己干的事是低贱的,因为是靠自己的双手跟辛勤劳动赚钱生活的,走的是正道,一个走正道的人应该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重。她说,虽然不乏有人看不起收废品的,偶尔也会骂骂咧咧,可“难听话又长不到身上,反正也要下楼,顺手捎下去也累不着”。

  将近下午1点了,何云沿着顺河路走到了紫荆山路,此时,她想起了互助路的王大妈,就往建设路的方向走去。而出门时瘪瘪的蛇皮袋,也渐渐鼓囊得有些盛不下了,拉的车上也满是“废宝”。

  听说她马上就要离开河南了,地矿厅家属院的王大妈拉着她的手哭着说:“妞啊,说起来咱都认识快两年了,有时候几天听不见你的声音我就心焦,猛一听见你说走,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啥时候还回来?”何云说,王大妈的老伴去世了,儿女平时都不在身边。去年6月,她到王大妈楼上那家收完废品下楼时,隔着纱窗门看到王大妈躺在地上,情急之下她撕烂了纱窗把王大妈背到了附近的诊所,并且还掏了30多元的诊疗费。从那以后王大妈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现在要离开了,她最舍不得的人就是大妈,这也是她来到河南最大的收获,是老天赐给她一个当女儿的机会。由于当天“生意”比往日都好,直到下午3点,车上已经满满一车废品了,何云脸上乐开了花。因为废品已经多得装不下了,何云打算返回。

  心愿了

  唱首小调告别河南

  转眼已是下午点多,何云买了晚上7点多的返乡车票,因为要回住的地方收拾东西,她加快了走路的速度。临走时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当天的废品一共卖了129元钱,是来郑州挣钱最多的一天,她很高兴。通话最后,她还在电话里唱了首《垃圾小调》,说是当作送给河南的礼物:

  “家庭贫穷收破烂,为了生活到处串。垃圾堆里照常翻,臭气扑鼻谁去管。堂堂正正捡破烂,不偷不抢不丢脸。再生资源不浪费,爱护环保有贡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