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人,外来子弟压向烟台 打工子弟:想要上学不容易
2006-04-26

 

  15所学校,芝罘区定点接收

  烟台究竟有多少外来务工人员,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提供准确的数字。

  幸福街道办事处辖区是芝罘区外来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方,记者向幸福办事处求证该区域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工作人员面露难色: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加之许多人并未办理《暂住证》,数字统计相当困难。

  而据了解,2003年底,在幸福一带登记的外来人口为1万多人,但摸底调查的数字却在3万人左右。该办事处吕永红副主任告诉记者,根据该区计生工作的有关统计数字估算,现在外来人口已大大超出了这个数字。

  如果按照3万外来人员测算,假设一半为夫妻,每三个人构成一个家庭,那么,目前幸福一带至少有5000名外来子弟。如果芝罘区其他区域外来子弟人数保守估计按2000人计算,这个数字便达到了7000人。

  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7000名孩子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教育消费群体,给芝罘区义务教育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与幸福区域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

  2004年4月,烟台市政府转发了烟台市教育局等6部门联合做出的《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办发[2003]96号文件认真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从2004年秋季入学开始,凡符合入学范围和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律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

  为了帮助外来子弟入学,芝罘区教体局设定了8所小学、7所中学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根据规定,凡是入读上述15所学校的打工子女免收借读费,而其他学校则仍然要收取借读费。

  这边,打工子弟渴望上学

  那边,部分学校生源不饱

  15所学校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并未减轻外来子弟入学的难度。

  据了解,外来打工家庭大多属于中低收入家庭,为了节省用度,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平房较多、消费相对较低的区域租房居住,聚居现象比较明显。由于这15所学校所处的区域不同,受到的压力各不相同。

  幸福小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杨日宪校长告诉记者,幸福小学目前有在校生1200人,其中590人是打工子女。每学期转来的学生达70———80人,新学期招生达200多人。而且这个数字几乎每年都有突破。用杨校长的话说,幸福小学已经达到学校容量的临界点。在芝罘区,与幸福区域同样面临压力的还有只楚,这两个区域,指定接收打工子女的学校压力都相对比较大。

  而那些处于中心区的学校却是另一种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年轻人逐渐搬出了中心区,部分学校本地生源都非常少,加上房租贵、消费高,打工家庭难以负担,使得中心区指定接收学校明显吃不饱。

  中心区学校吃不饱,外围学校撑得慌,由此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那些高密度接收打工子女的学校大都在超负荷运转,校舍压力、教学经费的压力、师资的压力都非常大。

  目前,幸福小学有21个班,每个班都人满为患,大部分班级的学生数都超出了教育部门设置的上限,如何解决经费的缺口成了校长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去年为了给学校配备电脑,“一穷二白”的杨校长无奈地在招标会上给投标单位提出了苛刻的条件:10余万的费用需要在一年以后支付,而且要分三次。他摇着头说:“没办法,正常的教学计划要维持。”

  另一件令杨校长大伤脑筋的就是师资,目前该校缺编教师13人。他透露,师资不足是芝罘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据他了解,每年芝罘区缺编教师400人左右,可每年新进教师只有100人左右。

  公办教育,人满为患

  民办教育,艰难摸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幸福辖区内的7所小学都已经人满为患,即使所有学校都取消借读费、放开接收打工子女,能够接收的学生数相对于每年不断增长的外来打工子女也是极其有限的。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似乎成为了无法突破的瓶颈。

  还是在幸福,穿过幸福蔬菜批发市场,在建筑工地、工厂和民居的包围中,有一所烟台市唯一的打工子女小学———烟台崇文学校。

  1995年9月,崇文学校在幸福十二村的几间简陋的平房里正式开课。谈起几年的艰辛,校长宋韶光毫不讳言,在接收外来打工子女就学方面,民办学校绝对是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在收费方面,崇文学校执行的是自己的标准,小学560元/学期、初中760元/学期(均包括语音费、微机上机费等),而物价部门核定的费用分别为每学期600元和800元。在接收条件上也较为宽松,只要外来打工子女愿意来,他们学校就接收,无须提供务工证明、暂住证明和房屋租赁协议,完全适宜打工家庭流动性大的特点。

  校长坦言,打工子女学校有三缺:缺资金、缺师资、缺支持。

  去年,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投资220余万元新建了教学楼,这是宋韶光在游说了十余家建筑商之后,才与一家关系密切的建筑公司达成了首付100万、余款分6个学期付清的协议。在师资方面,该校60%的教师为民办教师,其余则为师范院校毕业生,由于条件限制,很难招聘到优秀的教师,加之待遇较低,流动也不可避免。宋韶光希望教育部门能对民办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使民办学校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教师培训、公开课交流等活动,在此之前,他只能通过私人关系,与相熟的学校沟通、争取机会。

  打工子弟潮水般涌入

  教育压力难以回避

  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为烟台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也为当地的外来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成为许多城市政府面对的一道难题。

  最大的压力来自教育经费。从目前情况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解决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经济困难。政策的倾斜会导致进区就读的务工人员子女日益增多,财政承担的经费也会相应增加,给有关学校的教学投入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理讲,外来务工人员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接收打工子女且免除借读费等额外收费,可目前的教育投入又与此矛盾。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2004年之前,学校收借读费的时候,基本可以应付正常的教学活动,可是免除借读费后,学校每年的经费缺口在10万元左右。

  为此,烟台市教育局在给上级呈报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经费的筹措途径要有统一的、明确的政策规定,以解决由于外来生源过大可能造成的教育经费紧缺问题,比如:接收一个经过主管部门批准的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需按标准补给一定经费。

  除此之外,就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频繁给当地教学秩序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界定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杨日宪校长都深有体会。每个学期,幸福小学都会有学生在学期中转入、转出,这是外来务工人员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同时,外地特别是外省小学多为6年制,教材和知识进度都无法与当地吻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老师们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精力为其补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打工子女越来越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缺乏明确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界定标准。

  杨日宪校长介绍,目前的“三证”(务工证明、暂住证、房屋租赁协议)的限制已经形同虚设,只要租赁了房屋,房主可以包办所有的证明,特别是务工证明,可以很随便地在小商店、小饭店开具,换句话说,只要有公章就可以造出务工证明。市教育局对此也有隐忧,由于烟台教育质量较高,吸引很多非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进入我市择校就读,除了占用我市的教育资源,更会助长以正常流动入学为名实际是变相择校的风气。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既控制生源的无序流入,又能很好地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相当迫切。

  结束语:

  不久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其中的第二十一项专门就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出了具体意见。手里拿着《意见》,宋韶光对打工子女学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许多公办学校的校长也将此看成千载难逢的转机。各方都在期待,民工子女的课桌可以更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