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牵起艾滋病人的手(三)
2006-04-25
只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艾滋病将是一种很"安全"的疾病
      "那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虽然做过多次HIV抗体检测都呈阴性,但心是绝对放不下来的。知情的几位同事为我被扎的事保密,可还是担心不经意传出去,社会上那些巨大的压力,我真不知该如何面对。整晚的做噩梦,所有的恐惧都只能由自己来承担。我天天定时吃药,直到六个月后,心才慢慢恢复平静。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告诉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若知道了,肯定比我更要痛苦。此后,结识了我的男朋友。我不愿骗他,便把被扎前前后后的事全告诉了他。令我感动的是,他不但没有在意,还加倍地关心我。据说有些年轻的艾滋病护士,曾遭遇过这种情况。自身条件相当好,但谈朋友却谈一个走一个,原因就是她们是与艾滋病亲密接触的人。有些能够退一步的,但要求她们立刻换工作。 ?
      据今年官方的统计数字,我国目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达100万。而能做诊治的艾滋病医生却少得可怜,全国还不到100人。这一领域,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投身进来。然而,社会上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此了解不够、理解不够。对与艾滋病相关的,都抱着歧视的态度,给病人和医护人员造成无形的高压。
   
    这些在生命边缘徘徊的人
    真的经不起哪怕是一个眼神的伤害
      "记得那年秋天一个上午我去查房,正看见一个病人的妻子拿着一大包理发用品进来。我心里立时一阵歉然:我怎么会如此疏忽呢,他入院几个月了,还没人给他理过发。整整一个夏天真够他受的。我上前接过推子要给他理发,那女人一把抓住了我的手:"大夫,别,别……""怎么?你怕我理不好?在家都是我负责给丈夫和儿子理发。"我轻声地开着玩笑。 那女人摇摇头,指指丈夫那由于渗出极重、头发都粘成一块一条的脑袋,轻声说:"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脏,哪能让您给理呀。" 我拿开了女人的手,一边替病人围上围单,一边说:"你看他渗出这么严重,稍不小心就会把皮肤弄破,要是感染了他哪儿抵抗得了?我是大夫,知道怎么既保护他,又保护自己。""
      小靳把从容归功于临床的经验和对疾病的逐步了解。"但说实话刚进一区时,我心里却直打鼓,病房不敢进,病人的身体更是不敢碰。好似连空气里都到处充斥着比大头针尖的16000分之一还小的病毒。医生让我去为一位病人打点滴,我躲在药房里偷偷为自己打气,足足有十分钟。我已忘记那时自己是怎样走进病房,挽起那位高危病人的衣袖,把针头扎进他细小的血管的。但那一刻剧烈的心跳,却至今记忆犹新。"
      当初很多知情的师姐师妹都劝她,想办法调离那个"高危岗位"吧,薪水不比别人高,可万一有个闪失,后悔都来不及。"说实话,刚开始我自己也打过退堂鼓。但有一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小靳说,"在2000年秋末,病房里住进来一位特殊的患者。他是一位同性恋者,身边的亲人都已离他远去,对他不管不问。当医生来为他查看病情时,发现他的大腿内侧布满疱疹,有的已破裂,正往外溢着脓血水。病痛使他的脸,极度扭曲。对人生的绝望,迫使他向每一位医护人员苦苦哀求,给他一针,让他尽快死去。为稳住病人的情绪,我和区里的姐妹们不由分说地担当起病人亲属的角色。除帮他料理生活起居外,有空就陪他聊天说话。一天,病人的朋友来看他,不知他俩在病房里说了些什么,直到大吵起来。那人摔门离去后,我赶忙走进去,看见病人正试图用一支水果刀割自己的动脉。当时我心里怕极了,万一病人产生了报复心理祸及他人……真不敢再想下去。我定了定神,假装自己什么也没看见,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微笑着问他,你是想吃苹果吧,我来帮你削吧。我把右手轻轻伸向他握着刀的手,心里却疯狂跳动,万一病人一刀刺过来……当我触到他的手指时,病人就那样定定地看着我,好久才缓缓地把手放开。如今,每回想起那一霎仍心有余悸。后来那位病人在大家的护理关心下,又重新树立起了信心,身体恢复的特别好。大年三十前一天,我来上早班,发现我们每位同事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打开里面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布熊。这时,那位病人走了过来,对大家说,我身上也没有什么钱了,一人买了一只布熊送给你们吧。听其他的病人说,那些漂亮的包装纸,是他花了一晚上的时间一盒盒精心包上去的。我们所有同事都为此深深感动着?
       "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有所需求的,要么能多挣一些钱,要么图环境舒服,可这些对于我来说都谈不上,我只是觉得在这个病房工作更有意义。 别的病房的病人出院,一般都不会再回来,可我们病房的病人基本上还会回来,他们经过相处、了解,消除心理障碍接受了我,和我成为朋友,心理对我产生了依赖。如果他们回来看不见我,又得重新适应新来的医护人员,这过程又很漫长,他们能不能等到障碍再次消除,谁也不知道。我们的患者本身在社会中已经受到巨大的压力,他们早已把这里当做家了,回到家里不仅看不到熟悉的面孔,还要猜测新护士会不会接纳他们。这些在生命边缘徘徊的人,真的经不起哪怕是一个眼神的伤害。所以,我会一直留在这里,看他们有所好转地走出病房,等他们需要我时,放心地回来,即便是痛不欲生的告别,我也不会离开的。"
      采访中,地坛医院的医生多次提到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关怀不够,人们还不能克服心理障碍。正确了解艾滋病比臆想恐惧、盲目歧视要有意义得多。他们希望社会能给这些患者一个宽容和理解的环境,毕竟,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惟一的一次。 
    摘自 北京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