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对艾滋病的歧视在逐渐好转
2006-04-24

作者:孟逸飞                          文章来源:爱滋病在线

——艾滋女大学生重返校园

  (编者:朱力亚是一名在校大学生,2005年夏天,通过媒体向外界公开了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实。)

  朱力亚事件自从6月份《南方人物周刊》刊登后,人们对她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和感染之后的处境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网络上展开了有关朱力亚感染艾滋病的道德讨论,90%的人表示不理解,觉得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一部分人认为,朱力亚这样做是沽名钓誉,恬不知耻,另一部分人则表示理解和宽容,“就她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罪。她只不过就是认识了个外国男友,和他发生了关系,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一时间,两大阵营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八月底,朱力亚再次通过腾讯网公布日记,事隔两个多月,大家对此事仍在关注,但态度明显转变。有将近60%的评论都比较正面。

  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大家不该讨论这个女孩子和那个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AIDS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主题。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支持善意评论,我也理解激烈的看法,但在一个人没有伤害别人,而她自己已经走上绝路的情况下,去责怪,叫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由于年轻,单纯,再加上生活环境的诱惑及其社会不良因素的误导。酿成悲剧,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再去追究当事人的过去谁对谁错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大家应该鼓励她及其他的感染者积极面对生活,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2004年5月,由于全校师生欠缺艾滋病知识,她被迫离开学校。经过1年零4个月,双方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观念逐渐转变,朱力亚终于在今年9月份顺利回学校继续上学了。

  这就代表着在大学校园歧视艾滋病及病人的情况在好转。消除对艾滋病的偏见还需要时间。从宣传,到大众了解并且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朱力亚当初退学,直到今年6月报道出来,一部分同学也在幸灾乐祸,觉得她是自作自受。现在顺利回到学校,并且与往日的同学能够坐到一个教室,住在一栋楼的宿舍里,在一个大家都知道她是艾滋病的环境里生活。短短三个多月,变化如此之大,最主要原因是大家系统了解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及感染途径,当初的恐慌就逐渐减少。

  通过对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3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75%的同学表示愿意和感染者或病人成为同学,同事甚至朋友。25%答案为说不清或不愿意。88%的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非常了解。12%知道一些,但不全懂。13%的学生表示感染者可以结婚。83%表示不赞成感染者或病人结婚,4%表示无所谓。

  评论摘抄:
  有人居然极端地批判“把自己的头发染成其它的颜色是对自己种族莫大的羞辱。婚前性生活,艾滋…”难道她不顾舆论的压力把自己“晾晒”在阳光下,是等待这样的批判吗?众人应该引以为戒,仔细分析,如果她之前知道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对性爱采取安全措施的话,就不会成为悲剧的女主角了.那你们又会去批判谁呢?

  “是的,什么是优等生,品学兼优,注意道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道德不行怎么会是优等生?”怎么,就因为她感染上了艾滋病,就否定她过去的一切。未婚性行为不是违法的,也不受什么道德约束。但就是主人公缺乏相关知识,没有采取保护措施。 建议各位不要这么极端,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较好。

  “这样的人早该死,有多少中国男人你不找偏找个外国的,这下幸福了吧!” “ 中国男人难道都死光了么? 跟个中国乞丐都比外国男人强。” 中国现在据估计有100万感染者及病人。其中每1300个人中间就有一个是感染者。现在要做的不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请注意保护自己,洁身自好,远离艾滋病。

  “对于输血和母婴感染的,我们可以深深地表示同情,但是对于性传播情况,我们只能愤怒”。我想说,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大家都是疾病的受害者。现在一味谴责当事人当初的行为,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大家应该从她的故事里受到启发,不要重蹈覆辙。给弱者一点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更好地生存。

  但针对朱力亚整个事件,大部分人已经先入为主,对其持偏见态度,完全从社会现实中脱离出来转化成对朱力亚个人的道德批判。看了这里的评论,我觉得艾滋病教育真的急需普及。大家对艾滋病的看法,已经到了一个让人同情的地步。这里某些人的思想比艾滋病病毒更可怕,这些人更可悲。中国还有很多AIDS病人,难道中国人在这方面防范知识的贫乏就不值得重视吗?难道高校那么多的大学生同居的现状就不值得重视吗?预防艾滋病不是个人的行为,感染艾滋病不是个人意愿,拯救艾滋病人也不是个人的责任,应该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都应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你不能有一颗同情弱者的慈悲之心,那也请不要将你的铁石心肠赤裸裸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仅仅三个月时间,从刚开始众人的谴责,辱骂。到后来的理解并且支持。观念转变如此之快,如果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对艾滋病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逐渐接受感染者群体。通过朱力亚本人的坚持,朋友的帮助,及校方的努力,现在的结局表面上看似乎比较完整。全校的师生能够接受朱力亚回去上学,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就已经代表着大学校园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歧视在逐渐好转,也标志着社会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如果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都能够自愿做艾滋病的宣传员,然后带动社会大众共同了解艾滋病,消除歧视。效果一定是非常乐观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