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新闻
邯郸市某中学做出“学生在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的规定,凡使用手机被校方发现的,立即予以没收并当场摔坏,同时给予学生家长以相应补偿。据校方说,摔了5个手机,效果很好。
孟母想必会四迁
傅淞巍
“一旦发现学生用手机将当场摔坏”,河北邯郸某中学这一新校规甫一出台,即以“违规必摔”“二次违规即开除”的严厉执行方式,树立了新规的权威地位。但这一威慑一校学生的新规在奏效并取得众多家长赞同的同时,其自身的合理、合法性却首先应该受到公众的考问。
可以确认,学生在学校滥用手机,有玩游戏牵扯精力、传播黄段子污染心灵、通过手机作弊等诸多弊端,而邯郸这所中学的思维,却否认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合理交流的可能,将学生使用手机与滥用手机直接画上等号,其粗暴过激的思维,与教育者应有的慎重和理性相去甚远。
即使根据该校实情确认,学生用手机弊多利少,也完全可以与家长密切配合,比如规定上课必须关机、取消游戏功能、控制话费与短信数量等手段,施以积极的引导。然而该校却偏偏采取了当场摔手机并给家长赔付的笨拙方式,既增加了教育成本,又涉嫌侵害了学生的财产权。
更为有害的是,该校通过这一惩罚式教育,将暴力教育堂而皇之地引入校园。于是通过校方的当场示范、表演,这一令校方痛快、学生受辱的暴力教育手段,必将植入学生的意识中,并借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段,被部分学生复制,将得之于校方的,对待他人的粗暴、过激、侮辱的发泄方式施加于相关人士,结果可想而知,难免将造成其信任危机、人际危机、家庭危机、事业危机等惨重代价。
而在两千多年前,孟母为子成才而三迁其家。其中一次即因邻居为屠户,忧心孟子效仿邻居简单粗暴的行为而迁居。试想,假如孟子进入邯郸这所学校,孟母获悉该校为制止学生用手机而采取如此粗暴的教育方式后,想必又会四迁其家为孟子换校就学了。
摔手机用心良苦
杨 帆
抛开对错不说,我认为学校的做法无可厚非。记得有首歌唱得好,“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没错,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安心学习,为了孩子心无旁骛,为了孩子成龙成凤。
很明显,学校的做法与家长的期望是完全一致的。
你注意到了吗:当孩子走进校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表达一个意思,请老师严格要求孩子。经典表白是:“老师,您就把他当做您自己的孩子,该狠就狠点儿,肯定没错儿!”于是老师们便和学校一样遵从了家长们的意思,奉行严厉无罪的教育原则。
作为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必然需要严格甚至严厉的管理,矫枉难免过正,只要“度”还在可以容忍和理解的范围内。学校中的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逐渐形成的阶段,他们对外来的诱惑缺乏足够的免疫力,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后果往往是追悔莫及的。
如果有谁还认为限制学生用手机是错的,那么只要看看孩子的手机就会发现,玩游戏、谈恋爱、黄段子……这些诱惑与学习在拔河,而看似很苦的学习很容易败给这些“致命”诱惑。而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
而如果你发现为方便联系孩子的手机有时变成作弊的工具,那么就更会支持校方的举措了。
还要说的是,学校在采取这一严厉措施时用心可谓良苦,考虑得相当周全。在摔掉学生的手机后,还会根据其品牌、价格和使用情况给予经济赔偿,并人性化地规定在第二次发现同一学生继续使用手机才予以开除。如果学校有100人使用手机,平均每台手机1000元,学校将担负多少这样的损失?这个经济账校方都算在自己脑袋上,还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
不损失什么,孩子又接受了严格管理,有什么不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