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人化”应引起学校社会关注
2006-04-17

 


    “愿‘钱’程似锦”“祝早日住豪宅、娶靓女”……诸如此类的话,竟然出自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的口。一位从事20年教育事业的老师感叹:从未见过现在孩子的语言风格,活脱脱像个“小大人”。如今这种现象在我市部分中小学校园里并不鲜见。

    近日笔者到市区一所学校寻友,刚走进学校的会客厅,就听到一声稚气而“成熟”的问候:“女士,贵姓?”一个学生干部的谈吐令人吃惊:“请问贵庚多少?”“能否赐一张名片?”成人的客套话使用之“老练”,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眼前的孩子只有10岁!做老师好些年的朋友对此有同感:以前“学生话语”特有的自然清新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式的“套话”“空话”。

    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秦文君曾说过:“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天真烂漫、可爱无邪,这样的词通常令人想到儿童。然而,如今的儿童越来越不像儿童了。“儿童成人化”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小大人”现象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外,学校、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不少学生评优、竞赛中都需要考察表达能力,为了争取好名次,一些老师和家长干脆亲自为孩子拟稿,反复训练。在这种“表演秀”中尝到“甜头”的孩子,很容易把打着成人印记的表达方式“学到家”。不少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而根源恰恰在于成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表现,被是非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孩子“内化”为“成功的法宝”。

    不仅模拟成人说话办事,成人的爱好、一些行为都成为很多未成年人模拟的方向,尤其是现在男生成人化就是抽烟喝酒,女生成人化就是化妆打扮,很多老师都无法理解。

    儿童的成长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成长问题,儿童应该在与同龄人和家长、老师的交流中面对这些问题,在成长中享受童年的快乐,社会不应该将他们拉进成人世界。对很多儿童而言,他们几乎在没有做过童年梦时,就知道了成年人才知道的东西,他们在尚未自力更生时就感受到了金钱和权力的分量,在还没有感受到实际社会矛盾时就知道了战争、暴力和犯罪……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若不能及时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引导,就可能造成他们精神发展的畸形化,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