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来了支陪聊队 大学生陪老人唠嗑(图)
2006-04-17
图为大学生陪老人聊天。

  “哟,你们又来了,太好了……”4月15日,陪聊队刚到敬老院,74岁的王婆婆立即起身相迎,高兴得语无伦次。

  一次偶然的机会,贵州民族学院物电系一群大学生了解到颐福敬老院的40多位老人普遍反映生活孤独,于是便组成陪聊队,利用周末时间到敬老院义务陪老人“唠嗑”,为他们解闷。

  大学生陪聊队为孤老解闷

  据贵州民族学院物电系学生赵启华介绍,一个月以前,他们集体到颐福敬老院附近春游,通过交流,他们发现生活在里面的老人普遍很孤独,于是,每到周末,他们自发从花溪坐车到位于南郊公园内的颐福敬老院,义务陪老人聊天,为他们解闷。

 当天,得知学生们要到敬老院献爱心,班主任黄静老师也主动加盟陪聊队,和他们一起来到敬老院。

  “这些大学生来了以后,老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天天盼着周末……”敬老院的杨院长告诉记者,有些老人很健谈,和大学生聊起来滔滔不绝,看得出,和大学生交流他们都很开心。

  在敬老院,记者看到,10多名大学生分成几组,到老人居住的房子“串门”,和老人聊生活,聊老人开心的事……在一间房子里,年近80的廖婆婆坐在椅子上,双手紧紧抓住一名女大学生的手,言谈间,老泪纵横。而隔壁的张婆婆则连连对大学生们表示感谢,“我们自己的子女都很少来看我们,你们却每周都来……”

  老人渴望“精神赡养”

  记者了解到,目前生活在颐福敬老院的老人共有40多位,他们大多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而被托管在里面的。

  “在里面,他们的物质生活是没问题的,我们的护理人员也很关心老人,但这毕竟代替不了亲情的关怀。”杨院长说,为此他们要求亲属要经常来看望老人,但有的亲属很少来。

  78岁的张婆婆有三个儿子,在来敬老院之前,每天就她一个人在家,“孩子们都忙自己的事业去了,我又年迈体衰,在家的时候非常不方便,想喝杯水都没人帮忙倒……”老人说,虽然物质生活很优越,但因为缺乏亲情关怀,她过得并不快乐。

  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位曾姓公公拉着杨院长的手,用央求的语气说:“你让小老六来看看我嘛,好孤独。”杨院长告诉记者,小老六是老人的儿子,已经很久没来看他了。

  记者了解到,一位陈姓公公以前一直拒绝住进院里,前几年,他的老伴因独居死在屋里两天后才被发现,这事对老人触动很大,后来在子女的劝说下他才同意住了进来。

  “我们有时候想找人说说话,不然心里憋得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需要子女在精神上对自己有所照顾,比如生病时子女守在身边。“人老了会对子女有一种依赖,也会变得敏感、脆弱,受到子女忽视,内心的痛苦是免不了的。”

  心理学家指出,赡养老人不仅要在物质上体现,更应在精神上关心他们。由于缺少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老年人常常会在孤独、寂寞中忧郁成疾,所以社会及做子女的要对老年人的精神方面进行关注,帮助消除老年人的消极心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