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骑上”竹马在院子里跑了两圈
沈迎老人听说要他做竹马,几天前就准备好了材料。老人用蜡烛烤着竹篾,一根根不起眼的竹篾,在沈迎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中,逐渐地显现出马头、马身的形象。制作中,最难的就是马头马眼了,眼睛要先剪个眼形粘上,一点点地画出眼睛和眉毛的轮廓。然后再把事先做好的马耳、马嚼子、马舌头和马鬃安上。制作一匹竹马需要破竹篾、揻骨架、糊纸、糊布、彩画、上漆等25道工序,而仅做一个马头就需要十多道工序。
经过沈迎老人加班加点,到第四天下午竹马开始最后组装。插上马头、马身,安上马尾,一匹活灵活现的“白龙马”展现在记者面前。老人高兴地“骑上”自己刚完成的“坐骑”,在院子里试着跑了两圈,步态轻盈得像个年轻人。而事实上,四天做一匹竹马算快的,沈迎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做竹马每匹都得用六七天时间。“‘文化大革命’过后,我就插了五回竹马。给村里插了两回,当年给供销社插了一回,给外村插了一回,还有就是这次了。”由于每做一次竹马都费时费力,老人将多年来插的5次竹马记得很清楚。
■竹马只有76岁的沈迎老人会做
竹马又称“竹马舞”、“跑竹马”,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永宁南关的竹马舞至少流传300多年了,全村男女老少都能舞几下。而作为这一民间传统舞蹈的道具“竹马”,在永宁地区只有76岁的沈迎老人会做了。197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将沈迎做成的竹骆驼拿走了两个,收藏了起来。
■老人希望年轻人来学艺
“以前没有专门去学这手艺,为了正月十五的花会演出,从正月初五开始就修补竹马,一补就是七八天,每年都这样,时间一长就学会了制作。”“其实,要是有人愿意学也快,有两三个月就能学会。”“前些年我们村有两个老人跟我学过艺,但前两年他们都过世了。现在村里有两个老人想跟我学,是刘永明和田振立,但都是将近70岁的人了。”沈迎老人说,他最希望的是有年轻人学,不仅能继承下来,学得也快。
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竹马舞”作为民间舞蹈的一种独特形式,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竹马”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却没有了继承人,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