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质下降的文化基因
2006-04-14

 

 
  全国学生体育健康调研组在对河南省郑州市区一所中学去年的1163名毕业班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学生刚入学时的体检结果与毕业时的体检结果相比,“一般健康”的学生由刚入学时的50.38%降至毕业时的24.59%,下降了25.79%;“近视”、“远视”的学生由刚入学时的46.69%,增至毕业时的74.20%,上升了27.51%;另外,“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上升了0.6%。(《郑州晚报》4月11日)
 
  为什么学校教育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报道给出这样的解释:体育锻炼无法得到保证。一是体育课课时低于国家标准。目前郑州市区的中学体育课时低于国家标准,且每周寥寥无几的体育课还经常被主课“挤占”。学生只有在进行升学考试体育测试前才会集中进行训练。二是现有的体育课难以保证锻炼时间和强度。

  我相信体育课不能得到保证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但是,体育课不能得到保证,显然有根本性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这里首先要说到我们的传统话语体系。这个体系把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用脸谱化的语言进行概括:比如奸商、贪官、土老帽儿等。而自宋代以来,对于读书人,其脸谱化语言则是“文弱书生”。一个“文弱”,既是对宋代以后中国文人形体的描述,其实也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的判断。所谓文弱,当然是从形体上说明文人体质的柔弱,同时应该也说明对于强健体魄的不屑;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个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我读过一位学者的访美观感。让这位学者感到诧异的一个现象是:美国的“文人”根本就不是自己的观念中原有的那种形象。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接触到的所有美国学者,乍一看,都更像固有观念中的运动员。

  有了“文弱书生”这种文化基因的潜意识影响,也就有了分数至上、忽视体育锻炼的教育方针。于是,学校也就因为培养“书生”而让学生变得文弱不堪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