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苦难,所以坚强!深深地被他感动着!很想知道他的联系方式,我愿尽自已所能帮他度过难关。" "社会和当地政府应该为孩子做一些事情,记者应公布与其联系的方式,事迹太令人感动、落泪厖"昆明市一位14岁的坚强少年杨英咏,唤起全国各地成千上万读者们的爱心。
一位也是中学生的网民12日通过新华网发起了倡议:"我们班里也有一些同学的爸爸妈妈是进城务工的人员,他们虽然没有杨英咏那样苦,但也是班上的困难同学。我们平时要多关心爱护他们。网上的叔叔阿姨们,也希望你们向进城务工家庭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向他们奉献一份爱心!"
4月10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播发《苦难中飞出一只阳光鸟--记14岁少年杨英咏》一文,读者纷纷表达了要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这个坚强孩子的愿望。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今天回访了这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阳光少年"和他所在的学校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并走访了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助学基金等相关机构。
杨英咏告诉记者,连日来,不少昆明市民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关心他、呵护他,并向他所在的学校捐款、捐物,昆明市五华区委、区政府领导也专程来看望了他,向他和他母亲表示了慰问。"我把好心人捐献的钱都交给学校代管,除了给我母亲治病需要花钱以外,我希望这些爱心款能够帮助更多像我这样贫穷的困难家庭的孩子们。"他说:"说内心话,我非常感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对我的关心,但请相信我,我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我双目失明的妈妈,完成自己的学业。"
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团委书记王波介绍说,学校根据杨英咏的意愿,特别设立了"杨英咏活动专项基金",接受爱心捐赠,帮助杨英咏和像杨英咏这样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困难学生。王波说:"学校非常感谢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关心杨英咏,大家如果要帮助杨英咏,有两种途径,一是可以直接和杨英咏本人联系,二是与学校'杨英咏活动专项基金'联系。但我们更希望与专门接受捐赠的机构或者学校联系,如果都直接找杨英咏,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爱心捐款全部放到孩子的手里,对孩子未必是件好事。"王波提供了学校的联系方法--地址: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团委,邮政编码:650032,电话:(0871)3634109。
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是接受贫困学生助学捐赠的专门机构。记者了解到,"希望工程"也已经在悄悄地资助着杨英咏求学。云南"希望工程"项目管理部副主任魏春女士告诉记者:"去年,云南省少工委和'希望工程'在对昆明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进行调查时,就了解到杨英咏的一些情况,经过积极争取,寻找到了一位广州的捐方,对他进行了一些资助。"
魏春介绍说,云南的贫困失学儿童很多,像杨英咏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也很多。"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确应该受到全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但现在还没有唤起更多人的关心,在'希望工程'捐资助学中也还是个空白。"魏春说。据了解,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今年推出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资助计划,专门针对像杨英咏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特别困难的子女,呼吁社会各界来关注这些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但迄今为止接受的捐赠还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