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替考”处理 未披露细节
2006-07-09

一个多月前发生替考事件的洋县中学考点

本报资料照片

替考由谁组织、过程怎样、多少学生替考等问题仍是“谜”

  汉中通报处理结果

  昨日上午,汉中市委宣传部向媒体正式通报了洋县替考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17名事件当事人被处理。但对于谁组织的、过程是怎样、多少学生替考等问题只字未提。一次处理17名当事人,而且涉及到免职、处分,事件经过应当相当明了,处理证据应当相当的准确,但通稿对此却没有任何说明。甚至个别当事人称自己只知道受了处分,不知道事件经过。

  负责通报处理决定的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秋雯称,目前宣传部只知道处理决定,事件经过不清楚。而记者采访替考事件市县联合调查组时,调查组相关负责人称所有进展须由市委宣传部发布。

    

  洋县替考事件回放

  6月6日 知情者举报洋县中学“组织”近20名高二学生替高三学生高考,在此前学校已给这些学生办理了准考证。

    6月7日 记者三次举报查获考场中两名替考生。

    6月8日、9日 汉中市成立市、县联合调查组对替考事件展开专项调查。洋县公布初步调查结果称替考是“考生个人行为”。

    6月10日 记者调查发现洋县替考事件利益链:优秀学生得锻炼,老师、领导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学校则可以使上线率得到有效提高。

    6月15日、16日 替考事件调查组通过洋县县委宣传部发布了两份“新闻通稿”,两份通稿的差别在于替考当事人A、B变成吴某、韩某,洋县智果中学政教主任及一名高三年级班主任受到警告处分,洋县中学校长李鹏云和党总支书记、副校长聂文峰停职检查。

    6月20日 洋县中学一替考生小俊,到汉中市纪委反映其班主任组织数名学生参加高考的经过,并说替考生从报名、体检到应对调查均由老师安排。

    6月29日 中纪委驻教育部监察组介入洋县替考事件调查。

    7月7日 汉中市委宣传部发布调查处理结果,洋县教育局局长等17人受到处理。该处理结果中未提及到底有多少替考生、事件经过到底如何等核心细节。

  被处分教师:曝光查处挽救了洋县教育

  7月7、8两日,记者陆续联系了被处理的相关当事人,但其中几人或者无法联系,或者拒绝接受记者采访,而接受采访的当事人均表示“心情比较复杂”。

    昨日下午,记者拨通了被免职的洋县教育局局长王玉奎的电话,王拒绝接受采访,他表示,对于事件的一些想法,会向组织进行反映。同样被免职的洋县中学校长李鹏云的家属表示,李心情很沉重,在洋县中学“比较复杂的管理环境中,出现这样的事对他打击很大”。

    几名被处理老师表示在不透露姓名的情况下,可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位老师说,在近几年的洋县高中教育中,因为有规模地组织高二优秀生冒充顶替高三学生参加高考,使得部分学校高考上线率明显提高,这种提高吸引了很多好的生源,于是作假参加高考、吸引好生源成了部分学校“迅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工作,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倒放在了次要位置。

    这次替考事件的曝光和后期的处理决定,对洋县高中教育的虚假上线率是当头一击,一位老师在电话里说,这种当头棒喝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洋县教育,也让老师今后可以安心教书。

    在采访中,也有一位被处理老师情绪十分低落,认为很冤枉。

  替考学生压力很大

  汉中市委宣传部昨日正式通报了替考事件的处理结果,对17名相关责任人给予了撤职、免职和党纪政纪处分,而对被利用参与替考的高二学生如何处理并没有说明,获悉消息后,这些学生纷纷表示“心理压力很大”。

    替考生小俊(化名)的母亲昨日讲,小俊之前已回到学校上课,受到替考事件的影响,刚开始被分到慢班,这两天又调回快班。孩子说这几天在校内校外每天都会遭到老师同学的白眼和冷嘲热讽,觉得无脸见人,放学回家后再不出门。原来很听话的孩子,现在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她非常担心。

    同小俊一样,记者见到其他一些替考学生,原先“光荣的”事情现在成了一种羞愧,在慢慢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就在老师安排下参与了替考作弊的严重违纪事件,内心受到很大的压力。

    至于这次事件对孩子明年高考有无影响,组织学生替考的洋县中学至今也没有给予孩子一个明确答案。对他们的替考成绩如何处理,孩子们还不得而知。家长们表示,孩子心理承受力有限,假如学校再追究学生的责任,有可能使他们受伤的心灵难以愈合。

    替考事件曝光后,小俊好长一段时间未去学校,落下了不少课程,现在学校要放假了,小俊母亲正联系请家教给孩子补课。落下的课可以补回来,受到的伤害不知多长时间可以消除。

  洋县替考根子在哪

  洋县替考事件以处理17名责任人落下了帷幕。事件表面看是老师的参与,可正如当事老师所说最多的一句话:我一个老师能做成这些事情吗?此话言外之意是,没有主管领导的支持和默许,一个普通老师哪有天大的胆子敢给学生换试卷,组织学生替考!

    在采访中,很多领导都会“推心置腹”地说出这样的话:“这种事情很多地方都有,我们也知道不对,可是舆论监督不能老监督我们啊!”如其所言,难道是媒体错了?

    此次洋县替考事件,直到最后发布处理结果,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情节仍是欲说还“羞”。只是简单地作一个定性,事件过程是怎样的,谁组织替考,多少学生替考,主管领导负什么责任等等都没有答案。这实际是对社会公平竞争的一种伤害,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削减。

    实际上,这是一些负责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在作怪,对待错误没有决心改正,能抹就抹,能拖就拖。这种态度导致的结果,正是此类事件屡次发生的根源。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董晓明 赵云峰 采写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