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阿姨,十三年来一直照顾着楼下行动困难的阿婆。她就像女儿一样,帮助老人整理房间、照顾饮食。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让老人的身体好点,她每天坚持为其洗脚。就算是阿婆的亲生儿子,也感叹地表示:“不嫌脏、不嫌累,有了这样的好邻居,真是我们的福气。”
在杨浦区辽源二村,这位名叫刘梅玉的居民其行为在新式公房中引起了震荡。不少人感叹到,自己也曾生活在老街坊中,也曾这样自然地去主动帮助他人,生活在一种和睦的氛围之中。而现在,却似乎习惯了一种“一梯两户,自管自事”的生活,邻里之间平白多了一层隔阂。据了解,一些居民已经相约重回老街坊,他们要去看刘梅玉,更重要的是去寻回那逝去的邻里之情。
危机:小偷偷你家我不管
在辽源二村曾经发生的两件事,让一些住在新公房的居民感到了一种危机。
“一户人家被小偷偷了,这不稀奇。可奇怪的是,听说隔壁邻居明明看见了小偷的行为,却以和我无关为由,不肯拨打110报案。”居民蒋春发告诉记者。
而还有一件蒋春发亲身经历的事更让他想不通。一次他在楼道里被一位居民拉住,说有人重病快不行了,快叫120前来抢救,蒋春发二话没说去打了电话,救了那人一命。可事后他才知道,原来那位拉着他的居民其实就是病者的邻居,只因为平时关系不好,明知出事宁愿找他人求救也不愿自己打电话。
“想想都一身冷汗,医生说晚送一小时就没救了。就算是天大的恩怨,救命总应放在第一位。”蒋春发后怕地表示。
这两件事情在公房内传开后,居民们都颇有感触,他们开始觉得,过去平时大家一直认为“无事请勿打扰”,这似乎并非真的是一个好习惯。
感动:为老人洗脚十三年
而同样在这个新村,老街坊里传出了一个故事,让这些新公房的居民感到了震撼。
“听说有位阿姨和楼下的老人非亲非故,却不要回报地照顾了她十三年,甚至每天连洗脚的活都包了下来?”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在记者面前,55岁的刘梅玉平静地表示。13年前,她回到上海时,成了楼下63岁施裕芬的邻居。她发现老太家里情况挺特殊,自己腿脚不便还患了严重的胰腺炎,儿子则因肢体残疾,只能坐在轮椅车上,照顾母亲对他来说真是无能为力。看到老人家里实在困难,她就自愿天天来服侍老人,扶她起来坐一坐,陪老人聊聊天,每天都会来为老人泡脚。
“老人脚暖了,身上也就暖和了,心情也好了。”刘梅玉如此说道。
这一件“闲事”,刘梅玉一管就是13年,隔几天她还会为老人洗澡擦身,修剪指甲,在她的照顾下,施老太身上一直弄得是清爽干净,没生过一点褥疮。
“说实话,当时真没想到她会这么热心。”老太的儿子陆永申实话实说,“年纪大总归有一点龌龊,没想到她都不嫌弃。”
记者看到,刘梅玉在帮老太洗脚时颇为熟练,打来温热的水、轻轻挽起裤管、搓洗、擦干……“老太有自己的习惯,轻一点重一点都不好。”
行动:回老街坊重温气氛
在辽源二村居委会的安排下,刘梅玉的事迹通过黑板报等形式在社区内迅速传播了开来。在新公房内,越来越多的居民觉得,刘梅玉的做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他们却越来越找不到了。
“我也是从老街坊出来的,当年大家住的条件虽差,可邻里之间确实是互相挺帮忙。”蒋春发感慨地表示,从旧房搬进新居后,居住条件好了,可邻居之间的沟通却少了,有的甚至连对方名字都不知道。
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辽源二村包含了老街坊和新公房,前者的邻里关系确实比后者要好出不少。不过,最近不少新公房的居民都找到居委,想“组团”回老街坊,一方面是为了看看刘梅玉,另一方面也想重新感受一下那种消逝已久的互助气氛。
“我们要把刘梅玉的这种精神从老街坊带回到新公房。”蒋春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