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正是学生出游的“黄金档期”。学生一族,亦成为各大旅行社重点锁定的目标。综观今夏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市场,记者发现,以“夏令营”的名义包装及推广暑期高价游的现象有“升温”之势。
夏令营,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较好的体验教育,应该以普及知识及益智娱乐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但一些打着“夏令营”幌子的旅行社,却本末倒置,以一些措辞动听的广告使夏令营变成了其促销旅游产品、牟取利润的最堂皇的“征集令”。
市场表象:观光旅游戴上“求学”帽
暑假刚开始,沪上及周边地区一些旅行社推出的诸如“英语夏令营”、“科考夏令营”、“感受名校生活夏令营”、“西欧文明之旅夏令营”、“澳洲夏令营”等各式“菜单”,就已将家长和学生“轰炸”得头晕目眩。
一位旅游界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旅行社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旅行社已把“夏令营”作为旅游的营销口号,采用一些“拓展孩子视野”、“挖掘孩子潜能”等模糊词语,为观光旅游戴上一顶“求学”的帽子。
一些旅行社推出集修学、旅游、进修于一体的夏令营旅游团,如欧洲修学游、澳大利亚游学夏令营等,其价格往往比普通线路高出数千元。然而,在一些为期十多天的游学夏令营行程中,孩子真正接受口语培训的时间只有近20个小时左右,多数时间都是乘坐大巴跟着导游参观几处免费开放的名校及周边景点,或者用整个下午去商业区购物。原来,由于国外正规院校培训费较高,个别旅行社为省下这部分费用,就会让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外出游览以便“累积”时间。
国内部分夏令营的游程安排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些旅行社推出的所谓“感受名校生活夏令营”,说穿了就是常规的旅游线路再加上游览当地的一两所知名学府,线路单一,游览项目过多,并非专为学生设计。这些夏令营的游程,在当地名校的逗留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游客根本无暇细品名校的精粹。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不负责任的夏令营团到达目的地后,组团社就会把营员的行程包给当地的旅游地接社。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一些旅行社很少会去考虑夏令营的教育意义,而是动足脑筋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这样的夏令营质量可想而知。
一些旅行社爱打“夏令营”牌,道理不言而喻:如今的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将单纯的旅游套上“求学”的光环,既容易招徕客源又能拓展利润空间。
家长之忧:贵族化令孩子心态失衡
“开拓视野”、“英语速成”、“结交朋友”、“陶冶性情”、“锻炼能力”……看着这些充满鼓动性的出国游学夏令营的广告语,相信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大多肯出钱为孩子安排一顿丰盛的“夏令营大餐”。但是那动辄上万元的费用可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用高价买来的一些内容颇为贵族化的夏令营,使不同的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商店当营业员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原先和同班的一位小伙伴是特别好的朋友,成绩均名列前茅。去年暑假,儿子那个小伙伴的家长花了两万多元让他参加了某国游学夏令营。20多天的学习游览结束后,小伙伴兴奋地跑到王女士家,详细地向她儿子描绘种种“海外见闻”。事后,王女士发现儿子常对着电脑发呆,原本活泼外向的孩子一下子变得寡言起来。有一天,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你要是老板该多好,那我也能去国外参加夏令营开开眼界了。”听闻此言,王女士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认为像这种开销需几万元的夏令营更像是富人们的游戏,家境较差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从而人为地使学生之间产生攀比心理,把学生分成几个等级,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罩上了一层阴霾。
更令王女士担忧的是,如今旅行社、学校,甚至一些性质不清的机构都来抢“夏令营”这块蛋糕,学校的一些老师也在放假前早早地向学生发出了参加夏令营的动员令,令家境一般的家长心态也“忐忑不宁”,有的甚至以借钱来满足孩子的虚荣心。
专家建言:“变脸”夏令营要不得
“变脸”的夏令营要不得。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副主任朱立新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斩钉截铁地亮出了他的观点。
他向记者简单回顾了夏令营的发展轨迹。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已有夏令营,但起初参加夏令营的只是少数的优秀生,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基本是参观和游玩。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夏令营的组织者不再只是学校等教育部门。如今的夏令营也已不再是优秀生的“领地”,学生只要报名交钱便可参加,夏令营市场也随之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趋势。
“变脸”的夏令营内容部分已然“走样”,比如现在一些地区新兴的“贵族夏令营”,安排营员花很多钱去学打高尔夫球,学如何出席酒会等,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反而容易形成孩子从小沉醉享受的习惯。
朱立新认为,夏令营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体验平台,这种体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显得颇为重要。成功的夏令营活动不仅能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而且对他们一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针对目前夏令营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的现状,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担负起监管职责,对夏令营市场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查参与夏令营经营的机构的资质,对涉及夏令营内容的虚假广告给予严肃查处。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