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废品制作的黄河排沙机械系统模型
上世纪60年代,他是北京矿业学院一名五年制本科生。上世纪90年代,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到目前为止,他已有近三十项创新,其中三项被国家授予发明专利证书。
但现如今,这位72岁贫病交加的老人却靠捡破烂维持生活。即使这样,他仍热盼着自己研制的黄河排沙机械系统能通过专家的论证,以期对治理黄河尽微薄之力。
[真实陈昭]
“这个模型的材料也是我捡破烂捡来的。实话给你说,连我一部分穿的和吃的都是捡来的,屋中的这些破烂,就是我的全部财产。”
“我当时要是入股联合生产了,早就有搞科研的资金了,现在只有我们的造纸厂一家单位受益,太可惜了。”
“我没有经济意识,所有的发明创新都无偿地提供给别人使用了,从没主动索要过报酬,只想着为社会做贡献。”
“岳父研制治理黄河泥沙的那个仪器也得花钱,我劝他不要搞了,老老实实生活,但他却说人活着得有理想,要是没有理想,活着就没价值了。”
小小创新激发发明梦想
在焦作市解放大道王褚乡西于村造纸厂家属院,陈昭是一位名人,虽然家贫如洗靠捡破烂为生,但是发明之志不渝。当地很多人不明白,他怎么会迷上发明创造了呢?
原来,就读于北京矿业学院五年制机电专业的陈昭,于1964年毕业来到焦作演马煤矿成为一名钳工后,便开始搞起了发明。
刚踏入工作岗位时,陈昭发现工人们每套一个螺丝帽的丝至少需要20分钟,太耽误时间。为了提高效率,他研制了一个手摇式攻丝机,这使得工效提高了6倍。看到自己的成果有如此大的威力后,他大受鼓舞,接着又研制了自动选矸机、自动清车机等。
1978年,焦作劳动局举办有关锅炉技术方面的培训班,陈昭是主讲教师。一天,他正在讲课时,焦作卫生材料厂的党委书记拿着被水垢锈蚀的管子闯进课堂,说该厂的锅炉因被水垢锈蚀已被迫停产20多天了,无奈之下经别人介绍向陈昭求救。结果,没用两天时间,陈昭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后来,他的锅炉治垢技术被包括焦作造纸包装总厂在内的11个厂家应用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他分文未取。
此后不久,陈昭调到了焦作市造纸厂,紧接着便再立奇功,经过他夜以继日的钻研,工厂周围群众反映强烈的造纸厂排出烟尘过多的难题得到了根治。
就这样,陈昭逐步走进中国发明专家之列,1993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96年退休,现年72岁。
错过良机失去科研资金
“我这个人就爱钻研,在工作中看到什么不合理而让工人劳动费劲的器具,就会想办法去解决。”提起搞发明的情况,陈昭滔滔不绝,而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1989年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的多功能节省器的发明。
1993年5月5日,河南滑县造纸厂使用此专利后对此节能器评价极高,写信称一年节约费用近40万元。
“看到这个专利的效果不错,焦作有五家单位主动找到我要合作搞生产,他们占30%的股份,我占70%的股份,但我不想这样,想转让专利。”
陈昭说,拒绝了合作后,广东一个工厂表示要买断这个专利,但就在洽谈时,广东遭遇台风,这个工厂也蒙受巨大损失,无力买断。时至今日,这项专利技术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再没推广过。
“我当时要是入股联合生产了,早就有搞科研的资金了,现在只有我们的造纸厂一家单位受益,太可惜了。”陈昭的语气里带着惋惜。
对于陈昭的作用,胡绳作序的《中国专家大辞典》第五卷曾作出如下介绍:“长期从事科研研制工作,发明的‘造纸黑液治理与应用’曾被收录到《当代中国发明》一书中,在1996年第三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和金杯奖提名;专利‘节约盐的新方法’主要是对现有锅炉上所用软化器的结构和操作程序上进行革新和改造,被刊录到美国《化学文摘》周刊上;‘多功能节省器’专利产品主要用于锅炉送气设备的终端。成功地研制了20项发明创造,其中在清理锅炉严重水垢方面,在焦作市曾救活了11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