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王小三舍肾救女
2006-04-07

 亲属间捐赠器官表面上似乎是“家务事”,实际上它折射出伟大的爱心、亲情和超常的勇气。捐出一份器官给亲人,就等于为社会节约了一份供体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作者:王雪飞 孙扬
    3月30日一早,京郊延庆县古城村农民王小三就被推进北大医院
手术室。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因激动而怦怦直跳。然而,他展现给医生
和众亲友的,却是一副波澜不惊的表情。从决心舍肾救女的那一刻起,
47岁的王小三就想好了,哪怕自己为此丧命,也无怨无悔。
  3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北大医院新住院楼泌尿外科病房。这是
一个双人间,住着王小三父女。女儿由妈妈陪着做透析不在病房。中
等个子、一脸憨厚的王小三迎了上来。他有两个孩子,得病的是女儿
王小琴,今年22岁。家里还有一个20岁的儿子。谈起女儿的病,他的
眼睛渐渐有些潮湿。
  遭遇医托儿
    去年12月底,正在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读大二的王小琴感到乏
力、恶心、尿量减少。放寒假回到延庆,不久就开始吃什么吐什么。
她和父母以为是肠胃出了问题,就到乡医处买了胃药来吃,几天后并
不见好。来到县医院后,医生当做胃病和肾病给她治,病情仍无多大
起色。春节后勉强返校上课,到今年3月初,王小琴开始全身浮肿。
  孩子的妈妈闻讯急忙赶往天津。不料,在天津某医院门前,小琴
母女竟被一医托儿拐带到一个“部队诊所”。在该诊所用借来的700
多元买的药吃下去,小琴不但没好,反而更肿了。父母急忙带她上天
津的大医院彻底检查,检查结果说已经双肾萎缩,属于尿毒症晚期。
  抱着一丝“误诊”的侥幸心理三人赶回北京,某大医院的医生做
出与天津医生相同的诊断结论,并说目前只能透析了。小琴妈闻听此
言当场晕倒在地。眼看孩子的病一天重似一天,已经出现憋气(心衰
症状),不能平躺了,做父母的哪能不心焦呀!
  亲人的抉择
    经朋友指点,王小三夫妇带女儿来到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求治。这
里的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有两条生路可供选择,要么长期肾透析,钱
不少花,生活质量却大打折扣;要么做肾移植,从长远看花钱更少,
除需服用抗排异药外,生活与常人无异。王小三夫妇想,闺女才20出
点头,长期透析也不是事儿,不如换肾吧。而换肾又有两种:亲体肾
移植或者尸肾移植。怎么选?经过医生的一番科普,他们终于明白,
无论是从肾源解决、供体肾质量,还是对手术时机的掌控、排异反应
以及治疗费用等等因素考虑,亲人间的肾移植都具有更大的优势。只
经过短短的一天考虑,夫妇俩下决心由他们自己给闺女捐肾。
  3月下旬,王小琴住进北大医院。一边透析,一边配型。小琴的
父母和弟弟三人都抢着要给她捐肾,然而配型的结果只有父亲和弟弟
合适。父亲王小三一把拦住儿子,一字一顿地说:“儿子你来日方长,
就让老爸来吧!”
  得知爸爸的决定后,王小琴泪流满面,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她知
道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爸爸一旦有个闪失,80多岁体弱多病的爷爷、奶
奶和妈妈、弟弟靠谁生活呀!但是她最终拗不过救女心切的父亲。
  “精品移植”保成功
    3月30日主刀为王小三父女进行亲体肾移植手术的,是北大医院
肾移植专业组负责人韩文科以及郝金瑞、应泽伟三位医生。据韩文科
介绍,手术非常顺利。
  3月30日上午10点,供体手术正式开始。11点40分,一颗非常健
康、带着慈父体温的肾脏被顺利取出,随即被送到隔壁手术室,植入
女儿体内。两个小时后,移植肾血管吻合完毕,几乎是在恢复血运的
同时,父亲的肾就开始忠实地为女儿履行职责——即刻来尿。手术异
常成功,术后父女俩各方面情况都很理想。术后第一天女儿就排尿70
00毫升,到3月31日下午3时检查时,其肌酐(衡量肾功能的主要指标
)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于2000年恢复开展肾移植。“当家人”郭应禄
院士有言在先:咱们不去追求数量,咱们要搞就搞“精品移植”。
  韩文科告诉记者,相对而言,亲体移植比尸肾移植技术要求更高,
医生承担的风险更大,压力更大,因为它牵涉两个活生生的人。医生
必须保证供体和受体的绝对安全,手术必须100%成功。
  采访中,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亲友都表示,亲属间捐赠器官表面
上似乎是“家务事”,实际上它折射出伟大的爱心、亲情和超常的勇
气。捐出一份器官给亲人,就等于为社会节约了一份供体资源,也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链接:亲体移植呼唤社会支持
  在器官供体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由亲属捐赠器官不失为一个
值得提倡的方式。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亲体移植率并
不高,其中肾脏亲体移植平均只有4%(欧美达到50%~70%)。原
因何在呢?
  韩文科认为,通过广泛宣传,大家已经越来越认同亲体移植,目
前影响最大的问题还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的城市医保只给肾移植受
者报销费用,而供者需要花费的检查、手术、住院等费用一律自行解
决。而在目前还缺少医疗保障的农民那里则显得更为困难。如果国家
能够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局面有望改观。

文章来源:健康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