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间捐赠器官表面上似乎是“家务事”,实际上它折射出伟大的爱心、亲情和超常的勇气。捐出一份器官给亲人,就等于为社会节约了一份供体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作者:王雪飞 孙扬
3月30日一早,京郊延庆县古城村农民王小三就被推进北大医院
手术室。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因激动而怦怦直跳。然而,他展现给医生 和众亲友的,却是一副波澜不惊的表情。从决心舍肾救女的那一刻起, 47岁的王小三就想好了,哪怕自己为此丧命,也无怨无悔。 3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北大医院新住院楼泌尿外科病房。这是 一个双人间,住着王小三父女。女儿由妈妈陪着做透析不在病房。中 等个子、一脸憨厚的王小三迎了上来。他有两个孩子,得病的是女儿 王小琴,今年22岁。家里还有一个20岁的儿子。谈起女儿的病,他的 眼睛渐渐有些潮湿。 遭遇医托儿
去年12月底,正在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读大二的王小琴感到乏 力、恶心、尿量减少。放寒假回到延庆,不久就开始吃什么吐什么。 她和父母以为是肠胃出了问题,就到乡医处买了胃药来吃,几天后并 不见好。来到县医院后,医生当做胃病和肾病给她治,病情仍无多大 起色。春节后勉强返校上课,到今年3月初,王小琴开始全身浮肿。 孩子的妈妈闻讯急忙赶往天津。不料,在天津某医院门前,小琴 母女竟被一医托儿拐带到一个“部队诊所”。在该诊所用借来的700 多元买的药吃下去,小琴不但没好,反而更肿了。父母急忙带她上天 津的大医院彻底检查,检查结果说已经双肾萎缩,属于尿毒症晚期。 抱着一丝“误诊”的侥幸心理三人赶回北京,某大医院的医生做 出与天津医生相同的诊断结论,并说目前只能透析了。小琴妈闻听此 言当场晕倒在地。眼看孩子的病一天重似一天,已经出现憋气(心衰 症状),不能平躺了,做父母的哪能不心焦呀! 亲人的抉择
经朋友指点,王小三夫妇带女儿来到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求治。这 里的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有两条生路可供选择,要么长期肾透析,钱 不少花,生活质量却大打折扣;要么做肾移植,从长远看花钱更少, 除需服用抗排异药外,生活与常人无异。王小三夫妇想,闺女才20出 点头,长期透析也不是事儿,不如换肾吧。而换肾又有两种:亲体肾 移植或者尸肾移植。怎么选?经过医生的一番科普,他们终于明白, 无论是从肾源解决、供体肾质量,还是对手术时机的掌控、排异反应 以及治疗费用等等因素考虑,亲人间的肾移植都具有更大的优势。只 经过短短的一天考虑,夫妇俩下决心由他们自己给闺女捐肾。 3月下旬,王小琴住进北大医院。一边透析,一边配型。小琴的 父母和弟弟三人都抢着要给她捐肾,然而配型的结果只有父亲和弟弟 合适。父亲王小三一把拦住儿子,一字一顿地说:“儿子你来日方长, 就让老爸来吧!” 得知爸爸的决定后,王小琴泪流满面,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她知 道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爸爸一旦有个闪失,80多岁体弱多病的爷爷、奶 奶和妈妈、弟弟靠谁生活呀!但是她最终拗不过救女心切的父亲。 “精品移植”保成功
3月30日主刀为王小三父女进行亲体肾移植手术的,是北大医院 肾移植专业组负责人韩文科以及郝金瑞、应泽伟三位医生。据韩文科 介绍,手术非常顺利。 3月30日上午10点,供体手术正式开始。11点40分,一颗非常健 康、带着慈父体温的肾脏被顺利取出,随即被送到隔壁手术室,植入 女儿体内。两个小时后,移植肾血管吻合完毕,几乎是在恢复血运的 同时,父亲的肾就开始忠实地为女儿履行职责——即刻来尿。手术异 常成功,术后父女俩各方面情况都很理想。术后第一天女儿就排尿70 00毫升,到3月31日下午3时检查时,其肌酐(衡量肾功能的主要指标 )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于2000年恢复开展肾移植。“当家人”郭应禄 院士有言在先:咱们不去追求数量,咱们要搞就搞“精品移植”。 韩文科告诉记者,相对而言,亲体移植比尸肾移植技术要求更高, 医生承担的风险更大,压力更大,因为它牵涉两个活生生的人。医生 必须保证供体和受体的绝对安全,手术必须100%成功。 采访中,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亲友都表示,亲属间捐赠器官表面 上似乎是“家务事”,实际上它折射出伟大的爱心、亲情和超常的勇 气。捐出一份器官给亲人,就等于为社会节约了一份供体资源,也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链接:亲体移植呼唤社会支持 在器官供体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由亲属捐赠器官不失为一个 值得提倡的方式。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亲体移植率并 不高,其中肾脏亲体移植平均只有4%(欧美达到50%~70%)。原 因何在呢? 韩文科认为,通过广泛宣传,大家已经越来越认同亲体移植,目 前影响最大的问题还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的城市医保只给肾移植受 者报销费用,而供者需要花费的检查、手术、住院等费用一律自行解 决。而在目前还缺少医疗保障的农民那里则显得更为困难。如果国家 能够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局面有望改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