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所谓弱智儿童一般是指大脑受损伤而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比同年龄的一般儿童要低,且发展速度缓慢,并伴有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确定弱智儿童有三方面的标准:一般智力功能低下,社会适应行为受损,十八岁以前出现。从关于弱智儿童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来看,社会适应能力差是弱智儿童的显著特点,而从事弱智教育的老师们也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了这一点。这些弱智儿童,有的不会洗衣做饭、不会乘车购物、害怕与人交往,甚至连简单的生活自理也需要大人的帮助。不少弱智儿童的父母带着内疚的心理包揽着孩子们的一切生活。这些,都在弱智儿童入学后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阻碍着他们与外界社会的正常交往。如何通过教育、训练有效地培养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健康成长为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学会一定劳动技能的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已成为广大弱智教育者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实践和研究:
为使弱智儿童们能自理生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能与人正常交往、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工作者们在抓好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补偿弱智儿童的身心缺陷、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校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结合我校培智部的实际情况和弱智儿童的个体特点,就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 劳动技能性课程内容的设置。
实践证明,弱智儿童从弱智学校接受若干年的教育后,除个别儿童可能继续升学外,极大多数将走向社会,争取参加适当的岗位上工作,能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这是弱智儿童自身的愿望,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期望。这就要求弱智儿童们在校期间就能具有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们从抓好劳动教育和技能训练两方面着手,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带领他们到毕业生所在工厂车间进行参观,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劳动品质,再以《教学计划》为基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技能训练。1、低阶段(1~3年级)开设了生活指导课,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主要有饮食、大小便、衣着、睡眠四方面,并辅以最简单的公益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洒水、倒垃圾、捡树叶等。2、中阶段(4~6年级)开设了劳动课,继续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有卫生、安全、使用常用物品三方面,如个人卫生的处理、学习打雨伞等,并进行家务劳动的学习,如烧饭、做菜、钉纽扣、洗衣服、包馄饨等,同时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如大扫除、擦自行车、上街劳动等。3、高阶段(7~9年级)开设了劳技课,在巩固家务劳动、公益劳动训练的同时重点进行烹饪和缝纫的技能训练(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较少,穿插在聋生班进行学习)。
(二) 功能补偿性课程内容的设置。
弱智儿童由于大脑受损而智力低下,同时也导致了身心发展的迟缓和各种功能的缺陷。弱智儿童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相比,身高、体重、骨骼之成长皆较差,其发展速度缓慢,且成熟也晚。在动作发展方面,他们的协调性、平衡性、敏捷性与体力同样表现稍佳,尤其是那些中枢神经系统有损伤的中、重度弱智儿童,其动作的协调、步态、精细动作能力更是多有问题。在学习方面,弱智儿童存在着认知发展缓慢、语言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迁移困难等缺陷。又由于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经受了太多的失败体验,人格方面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固执、易受暗示等特点。同样,我校培智部的学生也存在着这些特点。
我们在深入了解每个弱智儿童的特点后,以在音、体、美中开设“微型课”和功能课综合训练的形式对弱智儿童进行功能补偿,并制订了个别训练计划。在完成各科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重点项目的训练。1、音乐课中重点进行节奏训练、体态律动和打击乐器的学习,促进弱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增强记忆力、激发想象力,从而促进大脑皮层细胞的生长、发育。2、体育课中重点进行肌能训练、康复训练、游戏教学和顽强意志的培养,在爬、跑、跳、投、平衡等各项练习中重视左边器官的训练,活化右脑,以促进弱智儿童动作的协调性、灵巧性、头脑反应的敏捷性,从而使身体发育健全。3、美工课重点进行感知训练和手部训练,在涂色、折纸、捏橡皮合训练的形式对弱智儿童进行功能补偿,并制订了个别训练计划。在完成各科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重点项目的训练。1、音乐课中重点进行节奏训练、体态律动和打击乐器的学习,促进弱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增强记忆力、激发想象力,从而促进大脑皮层细胞的生长、发育。2、体育课中重点进行肌能训练、康复训练、游戏教学和顽强意志的培养,在爬、跑、跳、投、平衡等各项练习中重视左边器官的训练,活化右脑,以促进弱智儿童动作的协调性、灵巧性、头脑反应的敏捷性,从而使身体发育健全。3、美工课重点进行感泥中正确感知、协调操作,培养弱智儿童辨别物体的形状、色彩、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和技能,发展想象力和表现力。4、功能课充分利用学校康复室进行综合训练,脚踏车、哑铃、跑步器、足部按摩器等,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训练。
(三) 社会实践性课程内容的设置。
弱智儿童由于自身具有生理缺陷,大都不合群,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家长们也会因此觉得抬不起头,不愿带孩子们出门,不知不觉中就减少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害怕与人交往、不会乘车购物等都是弱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表现。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诸如《上医院》、《买练习本》、《做客》之类的社会交往、生活常识类课文及其它学科中的社会实践性内容在弱智儿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且留于形式、效果不佳。于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溶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习空间。
我们利用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双周五下午两节课后外出活动。主要有:1、认识公共场所和交通标志,如上医院、看电影、逛超市、认识红绿灯、认识人行横道等。2、学习乘车购物,如怎样买票、如何上下车、学习购买商品、怎样在快餐店吃饭等。3、紧急情况的处理,如学打电话、迷路后怎样找警察等。4、参观工厂车间,进行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