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们的生活孤苦伶仃
" 你不知道这情况啊,老难啊,一个人。"向记者回忆起一个人生活的情景时,正谈笑风生的赵随山老人不免有些伤怀。老人告诉记者,在他1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8岁又失去了父亲,他独自1人生活了60多年,平时出来进去都是1个人,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生活过得孤苦伶仃。
一开始村干部让赵随山去"类家庭"生活,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在村干部的再三劝说下,老人先去"类家庭"体会了一下。结果到那里一看,老人高兴的笑了,一个劲说房子盖得"怪得劲儿"。
如今,他们的生活其乐融融
在这个5人组成的大家庭中,赵随山排行老二。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他与张金斗、李文生、许录、李国宝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说笑,十分热闹。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赵随山老人高兴的非拉着记者去看看他的家。在老人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全心的新棉被、棉衣、彩色电视机,让这个不是很宽敞的空间充满着节日的暖意。赵随山告诉记者,兄弟几个一块生活、相互帮助,没事搞个娱乐、看看电视、打打牌,像亲兄弟一样,现在他再也不感到寂寞了,党对他们孤寡老人是真的不错。老人似乎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心情好了,拉着记者让看看他身上的新衣服,脸上像乐开了花。
"类家庭"供养模式全面"开花"
目前,在贾裕镇,全镇 180多个像赵随山这样的孤寡老人已经自愿结伴组 成家庭式生活单元23个。 让散居的孤寡老人自愿组合成家庭,政府为他们集中建房,让他们共同安度晚年,这就是"类家庭"供养模式。老人们生活上的相互照料让他们重新体会到了亲情与温暖不再感到孤单和寂寞。自2004年在贾峪镇试点的"类家庭"供养孤寡老人模式已在荥阳市逐步推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这些老人分散独居,又不愿意住敬老院,如果为每个老人盖新房,政府财力不足。 而这种家庭式的孤寡老人供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自愿结合、就近管理的原则,将三五个老人组织在一起,然后由 乡政府、村委会统一规划盖新房。生活上,由乡镇统一负责安排,这样,不仅满足了老人不愿离乡的心愿,又节省了资金。
荥阳市位于郑州市西部,全市282个行政村,有敬老院16所,其中乡办敬老院12所,村办敬老院4所。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661人,其中敬老院供养257人,"家庭"型供养1404人。截至2005年9月底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28.43万元。对于这种"家庭"型供养模式带来的种种好处,河南省荥阳市贾裕镇党委书记李武向记者作了介绍:首先可以使孤寡老人相互之间有个关照,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家庭,不至于再孤独地生活。其次,闲散的宅基可以归拢起来, 收为集体所有,一 些耕地可以重新分配。第三,我们集中建这些公寓可以连续使用,如果现有的孤寡老人、贫困户去世以后,可以有其他贫困户、孤寡老人继续入 住,属于集体财产。
为了保证这些老人的生活来源,贾裕镇政府每年给每位老人生活费1200元,村、组每年再补贴每人200元,老人的承包土地由组长负责转包出去,保证每人每年分到300斤小麦。就医问题则采取"小病村负责、大病乡负责"的原则,让每个老人无后顾之忧,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关怀。 荥阳市民政局局长张金海说,"类家庭"还给群众带来了影响:即便没有子女,同样也老有所养,这必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张金海还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打算在推广这种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在供养的标准、供养的水平上加大功夫,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美化环境,给老人一个好的生活环境,确保这些孤寡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类家庭"救助孤寡老人的新模式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荥阳正在全市各个乡镇进行推广。然而这只是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一个方面,荥阳市也正准备以此为契机,赋予此模式以新的内容,逐步将救助对象从孤寡老人扩大到所有无房住的贫困人群。 对此,荥阳市民政局局长张金海是这么说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公益房不仅仅让孤寡老人入住,也要让因受灾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入住,让暂时盖不起房和房子破旧的贫困者入住,使全部孤寡老人、受灾户和困难群众都能有一个安全、温暖的住所。"
荥阳市在15个乡镇、两个办事处的20 多个村,已经供养孤寡老人300多 人。尽管这种方式才刚刚起步,还有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但从那一张张笑脸中,我们可以读到老人的幸福和对这种 供养方式的极大欢迎。
全省47万"五保"对象都做到了应保尽保
河南省副省长刘新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省政府要继续加强财政保障力度,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把这部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对农村孤寡老人因人施保,应保尽保。目前全省47万"五保"对象都做到了应保尽保"。 |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了这些供养模式的资金保障问题。为此,记者专访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新民,他说荥阳市类家庭供养模式,不仅解决了一些农村孤寡老人不愿离开本土的供养问题,也是对农村孤寡老人供养的一个新的形式。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乡级供养、村级供养、家庭供养相结合的"五保"供养机制。他还特意提到了资金保障问题,说省政府要继续加强财政保障力度,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把这部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对农村孤寡老人因人施保,应保尽保。目前全省47万"五保"对象都做到了应保尽保。刘新民副省长还说,许多农村针对敬老院地方大等优势,身体好的老人可以通过搞养殖、种植等方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以院养院"。
当然,"类家庭"供养模式只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具体形式,政府也就是通过"类家庭"这样的救助形式逐步地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人群织就一个"安全网" 。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仍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相信随着不断的发展完善,那些曾经被幸福冷落的农村贫困孤寡老人,将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更直接、更体贴的社会保障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