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老人的城市生活:找个拉呱儿的咋这么难
2006-04-05
编者按 每一个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在这样的“自然法则”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关注老龄社会中的老年人——“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本报自今日起,推出“情注夕阳系列报道”,把视角伸向普普通通的老年人,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本期首先关注的是跟随子女到城市居住的“寄居老人”,他们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后突然走进这个陌生的城市。在他们身上,有着很多道不尽的感受和故事。
3月28日下午4:00,在玉函路济南市司法局附近的路边,记者见到了79岁的张相忠老人。在还有些凉意的春风中,坐在小马扎上的老人显得身影落寞。
“啥也不缺就是没人聊天”
与老人的谈话从他的儿女开始,张大爷来济南之前,一直在济阳县太平镇务农,他共有7个孩子,其中大儿子在东北做生意,5个女儿和最小的儿子在济南工作。1996年,老伴去世后,张大爷一个人在老家无所依靠。1997年,济南的孩子们便把张大爷从济阳老家接到了济南。当时,他先住在信义庄小区的三女儿家,帮着女儿接送外孙子上经十一路小学。现在,外孙子都15岁了,也不需要他接送了。
来到济南后,张大爷住的是楼房,吃的有菜有肉,女儿还给买了小灵通,生活条件比乡下强多了。
“孩子们对我都很好,我现在是啥也不缺,就是没人拉呱儿聊天。”张大爷在农村种了一辈子地,对城市有陌生感,对邻居也有陌生感,楼上楼下的邻居都不认识。
“最怕过年时没人说话”
“现在,最怕过年身边没人说话了!”来济南跟着孩子生活以后,张大爷最怕的就是过年了。由于每年春节不回老家,过年期间也成了老人最无聊的时候。女儿、儿子串门吃饭去了,外孙子、外孙女聚会去了,外面鞭炮声声,独自在家中的老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内心空虚就像鞭炮声一样一阵阵地泛起。
没有办法,大年初一,老人便出去溜达,希望能碰到一个能说说话的人。像2005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为了打发空虚的时间,老人上午跑到英雄山广场,把广场上的积雪扫了一大半。中午过后,又跑到八一立交桥底下,见到行人就喊一句“过年好”。一天下来,问候了足足有100多个行人。
“找个老伴也是为了说说话”
有一段时间,张大爷想找一个老伴的愿望特别强烈,其实也是为了找个人说说话。
2003年夏天,他在泉城广场认识了一位70岁的老太太,两个人挺拉得来,开始有点想共同生活的意思,可人家一听是寄居的外地老人而且还是农村的,便不再有找他做老伴的想法了。即使这样,每天两个人固定时间见见面,坐着马扎聊聊天也挺好的,可过了一个月,这位老太太便到长清女儿家去住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联系。
2004年,张大爷在三女儿家住的时间很长。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到八一立交桥下散心,遇到了一位老家是聊城的老太太,也是寄居在济南孩子家的农村人。老太太74岁了,老伴也早去世了,寄居在孩子家也是孤独空虚。一谈起庄稼、牲口、粮食等农村的事来,两位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张大爷兴冲冲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女们,没想到却遭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反对。
“最盼望和家乡的老哥儿们拉拉呱儿”
从那之后,张大爷不再有找老伴的想法,可找个人聊聊天这个愿望的实现也渐渐困难起来。
“早晨8:00—9:00起床,吃早饭——上午9:30出门,到英雄山文化广场或八一立交桥底下找人聊天——中午12:00回家吃饭,稍微休息一下——下午1:30再出门到广场或空地找人聊天——下午5:50回家吃晚饭——晚上8:00孩子们不喜欢看京剧,回屋听一会儿收音机——晚上9:30左右睡觉”,这就是张大爷居住在信义庄小区时的一天。
如果到了北园路大女儿、二女儿的家,每天找人聊天的地方就是历山路铁路桥两侧,找修鞋的、摆地摊的聊天;如果到了遥墙小儿子的家,每天找人聊天的地方就换成附近的小广场、空地;到华山镇,也是附近的小广场或其他空地,或者找收废品的人聊天。在正觉寺小区小女儿家住时,他便到泉城广场、黑虎泉、趵突泉等附近人多的地方,去看人打扑克、下象棋。
现在,张大爷每年有两件事最是盼望:一件是每年的清明节孩子们都回济阳老家给母亲上坟,孩子们凑在一起,他一下子可以见到这么多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回到老家,和村里的那些老哥们儿拉拉呱儿;第二件就是到每年夏天时,女儿允许他回老家钓一次鱼,其实每次都钓不着几条,可是能回到村里,终于有了能和老伙计们聊天说话的机会,那种感觉在济南呆上一年恐怕也没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