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遗孤:父辈的错他们担?
2006-04-05

文章来源:新华网

最近,记者到全国艾滋病重灾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艾滋病疫情调查时发现,HIV感染者发病死亡后,留下许多年幼的子女无人看管或勉强由其他亲人照顾,这些被称为“艾滋遗孤”的孩子们大部分生活极端贫困,基本的医疗、教育等无法保障。目前,虽然当地启动了一些关怀救助项目,但这些项目又面临着到期撤资、救助面小等诸多困难。到底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彻底帮助他们,社会各界人士在不停的探索。

2004年12月19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新城乡的两名遗孤悲伤的向家门外张望,她们的父母因为得了艾滋病而去世,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艾滋遗孤辛酸而不幸的生活

    盈江县新城乡卫生院院长李榆春告诉记者,每一个艾滋遗孤都有讲不完的辛酸故事,弱小的身体承担着太多生活的艰辛和别人的鄙视。

    在新城乡,记者见到14岁的红红时,她正在破烂不堪的灶房内做饭,几分钟后摆上桌的只是两碗剩饭和一盘咸菜,她告诉记者,家中只剩下30斤米和50元钱了。红红的父亲吸毒感染艾滋病于去年4月死亡,母亲被传染于同年5月20日死亡。现在红红和16岁的姐姐丽丽相依为命。红红说:“我们晚上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很害怕。”丽丽因为没有救助,只能帮亲戚卖东西赚钱,每星期一个集日能赚到7元钱。丽丽说:“我卖东西时,好多大人知道我父母是染艾滋病死的,就不敢来买东西。”

    在一个院落中,10岁的小芳、12岁的舟舟和9岁的瑾瑾姐妹俩正在温习功课,她们都是艾滋遗孤。小芳刚出生就被丢在医院里,父亲是艾滋病感染者,父母现在下落不明。“我住在舅舅家,但他家已经有2个小孩,负担很重。我上学的钱是妇联的阿姨给的。”提起这些,小芳哭了起来。舟舟和瑾瑾跟60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父亲4年前患艾滋病去世,母亲也出走了。李榆春说:“县妇联每月给她们200元,两人才能上学,她们的衣物、学习用品大都是捐助的,奶奶身体也不太好,不知以后会怎么办。”

    记者在路上还碰到几个没人照顾、也无项目救助的孤儿,浑身沾着泥巴跑来跑去。李榆春说:“得到救助的还是少数,对于这些没人管的特殊孤儿,如果措施不得力,他们的成长不容乐观。”据她介绍,新城乡现有近20名艾滋遗孤,2001年5月,上海、云南红十字会及盈江县政府的领导来看望这些遗孤时全哭了,他们没有想到新城乡这个地方形势那么严峻。

    盈江县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武有苍告诉记者,盈江县初步统计有艾滋遗孤就有100多人。

    救助面临诸多困难

2004年12月19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新城乡的几名艾滋遗孤在一起玩耍。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现在我县的艾滋病疫情还是高度流行期,如果到了高死亡期后,艾滋遗孤将会更多,而现在仅仅救助这100多名孩子就给当地政府和部门造成很大压力。”武有苍说,仅靠政府和几个项目来救助越来越多的艾滋遗孤是不够的,应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资助基金,全社会共同捐助。

    他向记者谈了几点忧虑:盈江县的一些项目都有实施期限,到期后项目就会撤资,没有了救助,孩子的生活会马上陷入困境;一般的救助都是面向学龄儿童,超过18岁但还未找到工作又无生活来源的这部分人没有人理会。他们有的人家中有田有地,但没钱买牛和化肥,也不知如何耕种和生产。在精神空虚、物质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或许会滋生一些犯罪的思想,或干脆变卖家产继续父母吸毒的老路;在一些外界和项目的救助中,有的儿童经常会得到不同方面的多次资助,而有的儿童就几乎收不到资助。

    新城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许罕时也说,目前学校的7名艾滋遗孤学生得到社会的捐助便可完成学业,但是到了高中,他们会失去支持,完成学业就变得困难,别说上大学了。

    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一位官员也谈到,这些艾滋遗孤由于经历特殊,有的心理上不太正常,对他们的救助会被看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从而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逐步实施的救助和关怀工作

2004年12月19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新城乡的两位遗孤和自己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王长山摄

    记者来到新城中心小学时,正赶上9岁的小桐和同学一道上体育课,穿着统一的运动服,认真地走着队列。下课后,9岁的小枫正面带笑容和同学一块儿跳皮筋。校教导主任许罕时说,小桐和小枫都是艾滋遗孤,全校目前有7名这样的学生,基本都是靠救助才能上学的。学校也尽可能照顾他们,杂费免除,校服费减半,每人有100元的资助,现在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能正常的学习。

    记者见到14岁的艾滋遗孤菲菲时,她笑着说:“在红十字会和县妇联的帮助下,我能正常上学和生活了。2004年我还获得机会到省外去走了一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读医科大学,做医生治艾滋病人。”

    近几年,许多政府部门和项目官员来到德宏州进行艾滋遗孤的调查和救助工作。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2003年,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率先在盈江县开展了艾滋孤儿社区寄养关怀项目。据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杨黎青介绍,目前已有80名盈江县的艾滋遗孤得到项目的关爱,项目给这些艾滋遗孤发放教育及生活费,并对寄养户进行了关怀技巧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培训,促进寄养家庭成员对孤儿进行恰当的家教和关怀,使孤儿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变。

    云南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的官员李朝梁说:“目前还不能准确估算出云南省艾滋遗孤的具体人数,在许多边境地区的州市艾滋遗孤的问题还是值得关注。”

    目前,一些地区又采取了更进一步的措施。德宏州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就学,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子女义务教育杂费、书本费给予一定的减免。盈江县卫生局还对遗孤们进行建档管理,定期随访;玉溪市则安排民政部门对城镇艾滋病孤儿以及困难家庭实施生活救助,每月按当地标准发放保障金,同时对农村艾滋病孤儿及困难家庭实施生活救助,并适当提高救济标准。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将对已确定的艾滋病孤儿长期、持续实行“三免费“,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社会各界关心艾滋遗孤的人士也都提出了一些看法。云南省著名作家李锦华十多年来就一直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她认为,有几种方式不利于艾滋遗孤的生存与发展:第一,不能把孩子遗弃到社会上,这样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无所依从,最后有可能自暴自弃;第二,不能把孩子送到孤儿院,这样会让那些有同样经历的孩子经常在一起回忆过去,无法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或许还会被所处正常家庭的孩子歧视;第三,不能把孩子收养在一些不负责任的亲戚家里,冷漠、厌弃甚至虐待只会使他们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她说:“对于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也曾做过一些思考。我觉得有可能的话,应由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意识的为他们寻找文化素质高、经济条件好的无小孩家庭收养,让他们脱离以前的生活圈子,能够在一个有爱心、完整、正常的家庭里成长;如果达不到,就还得按部就班的来,遗孤们的基本生活、免费义务教育等问题是要先解决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曾毅教授认为,对于这些艾滋病遗孤,在他们年幼时应该又社会捐助和项目支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保证生活。成年后,还是应该鼓励他们,发动他们自力更生、独立生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创造明天。(完)

2004年12月19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新城乡的一位遗孤。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2004年12月19日,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新城中心小学,一名遗孤(请遮脸)在课间高兴的做游戏。她父亲患艾滋病去世,母亲改嫁,她和爷爷一起生活。目前,该学校有7名艾滋遗孤学生,不用交纳一些杂费,并且在各方支助下正常上学。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