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没有恐惧和仇恨
2006-04-05

   成都向东,驱车2个多小时就到达资中县的公民镇,这个镇不大,五分多钟就走完。公民镇又有"艾滋镇"之称,近年来由于防艾工作卓有成效,HIV感染者能够同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个小镇被称为"阳光家园",其工作也被我国卫生界和国际卫生组织将称为"资中模式"。

卖血引来的祸害

    

有“艾滋刀郎”之称的卿杰是远近闻名的唱歌爱好者,在“公民之家”HIV感染者活动室,他的歌声常常引起大伙的鼓掌喝彩。

曾在河南卖血的一村民,从江苏打工返回四川,给县里主管项目的工作人员,拿出了自己刚做HIV检查化验呈阳性单子。

"镇上的HIV感染者都是95年前后,到河南'地下血站'卖血受染。那时,村上人多,地少,没有副业,打工又没有门路。有人到河南卖血,听到一天可挣50元,大家都眼红了,托关系才跟着去了,身体抗不住天天抽血,一、二个月下来,全身象散了架的一样,我也就回来了。村上的又有人接上去了,根本不晓得会传上艾滋病,挣一、二千元就赔了命。同批卖血的人已经开始在去世了。"李彬向记者讲着自己的不幸,已经没有表情了。他的一家就有五个人感染上了HIV。

    资中县人口有132万,是一个农业县。1995年,农民平均收入仅1000多元,经济水平在全川偏低,全县相继有1000多名农民到"地下血站"卖血挣钱。卖血而感染上了HIV人数不断地报告出来,至今已有HIV感染者80多人,这些感染者均为农民。已经发病死亡的有36人,目前有30多人在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机会性感染,进入5月又有多例阳性者检查出来。

    资中县是我国除河南省以外因卖血感染HIV人数较大的一个地区。资中县通常是家族式集体外出卖血,感染者多数集中在公民镇。     

    阳光下生活的HIV感染者

    记者日前来到四川资中"艾滋镇"公民镇采访,耳闻目睹,社区景象,出人预料。

    刚输完液的李本才和妻子,与记者一道来到了镇上小餐馆,见到李本才,老板亲切地喊着"李哥",热情地倒茶接客,店内食客们也没有任何异常。吃完饭,他和妻子又回到到在场口上自己开的茶馆。李本才告诉记者:"大伙都知道我是HIV感染者 ,镇上的朋友没有歧视,反倒很照顾,每月下来营业收入也有近千元。"据了解,在镇上做各种经营的HIV感染者有好几位,镇上的蜂窝媒厂也是专门为HIV感染者就业而兴办。

    记者访问镇上的商店、餐馆,多数店内预防艾滋病的宣传画都很醒目。记者在一家便利店问起店主感染者手摸的东西会不会染上病毒时,这位女老板不仅否定,还向记者宣传常识,"过去我们好怕他们,看到脸色不好的人心里就紧张,现在不会了,能给病人们照顾一下的,就给方便。别人也是人呀。"记者问起镇小学的学生,会不会不与家中有感染者的同学玩耍时?陈红同学说: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鼓励给他们的孩子多关心。我们要与他们玩,还要帮助他们。公民家园"的活动时间,是每十天举行一次,五月的第二次活动,这一天来了25位HIV感染者,其住它镇的感染者人也都赶来。不到2点,卫生院的小院就热闹起来。"公民家园"建立于2002年9月10日,是感染者组织的活动之家,每月活动三次,墙上挂的记录本,每一次活动内容及参加人数的都有纪录。虽然花名册上人数已经是越来越少,指导这个活动的中英项目负责人郑世凡女士介绍说,"公民家园"很受欢迎,他们乐意与同病相连的人交流体会,相互鼓励,社区的感染者除非是倒在床上了才不会来。透过他们腊黄的脸色、瘦弱身材看得出都是些虚弱的人,有的拉起袖子手臂上已经长满了疱疹,有的说话已经很吃力。当发言讨论时却个个都认真、热心。

HIV感染者有了回报社会良好心态

    社区消除歧视,扶助与自救结合的工作,HIV感染者有了良好的回报心态。

公民镇李家村的HIV感染者黄昌其今春被村民公选为生产队长。

记者在"公民之家"与HIV者感染者座谈,会上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哑场的时候,会开得很热烈。

    感染者黄昌其,年初村民选他为生产队长,艾滋患者公选做村干部这在全国也是罕见,成为当地的一个美谈。黄昌其接受采访时说:"几年前,我们只是希望别人拿我们当人看,一个月有一次肉吃就行了。扶助自救政策,让我们生活大变了。做队长嘛,就是大公无私,自己也是站在鬼门关上的人,我也就不想那么多了。"

    已故的何勇生前多次打电话给政府,称要炸桥报复社会,他被称为"艾滋闹事者",关怀工作改变了他,成了一名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临终前何勇提出要见地方官,感谢对他及全家的关怀,并要求从医院里搬出来,把床位让给让最需要治疗的患者。

    去年,这个镇上的感染者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国首家"艾滋病人剧团",他们到资中、成都演出,用亲身的经历创作出感人的小话剧,向健康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受到欢迎,他们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北京,与资中的HIV感染者会面,鼓励他们与病魔作斗争。     

    解读"资中模式"     

    当年,公民镇如同其它地方一样,感染者因为身份暴露而受到社会歧视,多数人身体虚弱,无钱求医,精神十分悲观和失望。2002年初,资中县对25名感染者家庭调查,HIV感染者人均年收入仅在400-1500元之间 ,每户平均负债4640元。一些感染者在歧视下产生了自杀或要报复社会的思想,村镇干部也非常害怕去做工作,而HIV感染者心理普遍恐惧和沮丧。

    2002年在中英项目(中国英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的支持下,资中县启动了艾滋病防治试点工作,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农村推广经验,形成消除歧视、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感染者/病人生产自救为主要特色的资中模式。

    王自力(四川资中县副县长):政府在这项工作中举足轻重,模式主要内容是政府出面整合资源,定期形成病人生活、生产、住房等困难的政府议事纪要,将帮扶工作用政策形式固定下来。有专职的项目办人员跟踪工作,摧促各个职能部门对议事的执行;走进村里有面对感染者的村卫生院,感染者出现病况有中心卫生院解决,不能解决的还有县卫生院,资中模式形成了三级关怀网络,病人或相关人员到任何一个级别的社区网络都可以去咨询,或检查,一个电话就可以有人帮助求助的感染者。社区的网络对感染者进行建档,跟踪服务。
郑世凡(中英合作项目官员):老百姓当中,提起艾滋病,就害怕,原因还是在宣传上我们做得不够,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能怪罪他们。资中模式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宣传培训 减少社会歧视。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参与式、互动式培训。重点放在村镇干部、镇上居民、中小学老师、计生干部、感染者/病人及家属等身上。赶场天我们的干部也在做宣传。村民们说,到院落里来开坝坝会,最多的是拿着安全套做示范的县上干部。

    吴小敏(县主管卫生干部):我们建立的人文关杯平台,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公民镇建立了感染者之家,"公民家园",为患者提供交流、学习、娱乐的场所,感染者开始组织起来,每月三次的定期活动,县里的干部利用"公民家园"平台与患者面对面的商量问题,做思想工作。患者们将"家园"从最初发泄情绪的地方,变成了现在相互交流,求自救发展的信息平台。虽然有的患者已经过世,而定期活动一次也没有中断。感染者们说,"每次都盼着这个活动时间的早点到来,将心头的话想讲给病友和父母官听。"     

    "资中模式"给HIV感染者带来了什么?         

    社区消除了歧视。感染者们告诉记者,如果我们过生日,相邻的村民们都会主动将自己的桌椅碗筷借出来,遇上什么事情都有人来相助。感染者到镇上赶场、喝茶、吃饭没有人"另眼相看"。如今,一些感染者忍受不了歧视和自己心理的压力,纷纷返乡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生产和生活。感染者们说,"过去我们因太穷去卖血成了HIV的感染者,是不幸的,而地方政府这样的关心我们感染者,与其它地方相比,我们又是有幸的。"

镇上的HIV感染者得悉又有新的病人入院,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李本才,走到病房来,安慰、鼓励新病友。

这对背影中的夫妻,男方8年多前被查出是HIV感染者,由于坚持了安全套等防范措施,女方至今没有受到感染。

    病人/感染者生活有保障。从2004年7月起,资中县给全部给患者最低生活保障,每月低保金130元按时发到患者手中。患者的各种税费全部免去,同时为感染者/病人者提供生产自救,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进行"一帮一"活动,每年可以获得免费的优良种子、鸡种、猪种和林业项目,在镇上开店工商部一路绿灯。在病人/感染者最集中的公民镇各村还建立了帮扶小组,村支书、村长带头组织农村自愿者到在农忙季节为他们收种庄稼。记者走访的家庭,感染者反映说,现在生活大变样了,吃饭没问题,每周还能吃到肉了。

    全方位的关怀。记者在与感染者交谈中,他们们最关心的是子女教育及过世后有无政策变化。从2002年起资中县对全县的感染者子女减免大半学费,从去年又对全部感染者子女免收学费用包括高中部份。对艾滋死亡病人给予火化补助700元,现在多数病人故后都能按照当地习俗办起丧事,社区干部、乡亲和感染者们都要前去慰问家属。

    免费的医治。走进公民镇,卫生院的落里的病房整洁宽,病人危急抢间、普通治疗室分类清楚。在这里的主治医生都经过省上的培训。在卫生院建立了HIV的抗体检查室,过去没有人来主动检查,近年上门的人次越来越多,凡有想检查的人都可免费做抗体检查,已经有200多名村民来检查,并查出阳性者25人。病人在临终前均能得到医院的正规护理和亲属、自愿者的陪护,减轻了病人的终前痛苦。    

    国家卫生部防治艾滋病专家们评价到,农村HIV感染者生活都是在经济不发达地方,相对贫困的资中县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到对艾滋病关怀支持模式,资中在社会消除歧视、扶助与自救结合取得了重要进展,这种模式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对艾滋病人关怀支持工作有重要参考作用。(完)

文章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