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别再让孩子活在“精英教育”阴影下
2006-04-03


 
  “在学校,我不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我很自卑,总是觉得抬不起头。”年仅20岁的晓夏(化名)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日前他对记者敞开了心扉。十几年来,自卑的心理像一片无法抹去的阴影一样笼罩在他的生活中,在目前中小学“精英教育”的模式下,晓夏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本来应该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但是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一些孩子一生中长久保留着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快乐记忆。

  晓夏对记者说:“我每天都在想着生与死的问题,我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像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父亲在晓夏三岁的时候就让他学习小提琴。“每天要站着拉琴2-3个小时,很多时候,我一边哭着一边拉琴。有一次,我不想拉琴,父亲抄起一支铅笔向我的颈部打去,在我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印记,现在还能看到。”晓夏说。

  小学三年级的一次经历,更给晓夏带来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晓夏说,“那一次,因为我有一道题不会做,老师就用手掐我。”生性善良敏感的晓夏从此以后开始害怕所有的老师,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因为害怕老师,晚上经常失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初中,晓夏不得不退学回家了。

  晓夏所在的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很不错。晓夏说:“老师为了让我们考出好成绩,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班里有一半同学都挨过老师的'教训'”。

  晓夏很有音乐天赋,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优美动听。但晓夏却无奈地说:“弹琴唱歌不是学校提倡的主流教育,老师家长最看重的还是学习成绩。亲朋好友聚在一块,谈得最多、比得最多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我学习成绩不好,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很压抑,喘不上气来。”

  退学以后,晓夏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差,有时会自残、甚至曾经想自杀。为防意外,妈妈只能经常请假在家看着他。后来晓夏求助于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

  山东教育专家王坦说,当前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精英教育,以培养尖子为目标,但尖子只能是一少部分人,让大多数学生牺牲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来一起陪绑,是不科学的。

  为晓夏治疗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咨询门诊专家翟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晓夏这类内心敏感的独生子女一般都非常聪明,心理较为脆弱,父母往往望子成龙心切,加之有个别老师为追求成绩拔苗助长,临床上遇到很多孩子就是因此而产生心理疾患,过早地离开了学校。

  淄博市教研室教师魏耕祥说,按照教育规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人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现在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放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学生的成人教育变得可有可无。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晓夏是个很善良的孩子,他多才多艺、诚实、有爱心,但是这些丝毫不能让他对生活产生自信,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自卑、自责的阴影中。记者不得不一再地对他说:“晓夏,你很棒!真的很棒!”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