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乡村教师陆永康:千万乡村教师的缩影(转载)
2006-03-31

 

新华网


“身为教师,曾为奉献与回报不成比例而怨声载道,面对他,为自己的浮躁而羞愧,‘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仅仅是说教!”一位网友这样评论贵州省三都县乡村残疾教师陆永康。

另一位网友评论道:“中华民族之兴旺发达在于国民的素质,在于人才的培养,而这些都在于教育。然而教育该重视,教师的待遇更应重视,不要苦了麦田的守望者,苦了孩子们。”

农村教师到底有多苦?贵州省教育厅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全省共有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175500余名,缺编现象极为严重。“单单是农村初中教师,目前的缺口就有2万名。”贵州省教育厅师范处工作人员周玉林说。

在贵州这个西部内陆省份,尽管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教师的收入仍旧相对较低。周玉林说:“许多县只能支付‘裸体工资’,津贴待遇基本上无力兑现。”

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吴作然同志深为陆永康的“跪教”事迹所感动。他说:“贵州700万中小学生,其中近80%在农村,一些带课老师甚至只有十几元钱的月收入,照他们的说法,就是一点‘盐巴钱’。如果不是有成千上万像陆永康这样的老师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地默默奉献,农村孩子的教育就无从谈起。他们的文化程度的确不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有限,但是,在那些不通路的山村里,他们撑起了农村教育的一方天地。”

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很多老师仍然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资助贫困的农村孩子读书。“在我们学校,几乎没有一个老师不曾捐助过自己的学生。”陆永康说。

“广大农村地区最缺乏的人才一是老师,二是医生。”来自贵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吴寿根感慨。“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工资待遇越低,哪会有人愿意无私奉献?我们常说靠事业留人,但是,基层人手更紧张,人才却往往流失最为严重。”

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陆永康这样对记者说:“国家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确实对改变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有所帮助。可惜的是,好多人受不了这个苦,呆不下来。”

周玉林深有感触地说,大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很难持之以恒,贵州山区里的很多教学点人烟稀少,路途遥远,生活清贫而且寂寞。“虽说国家近年来想方设法招募大中专毕业生和志愿者到边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任教,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很少。”

曾独自在贵州省大方县乡村小学支教两年的山东小伙子、“2004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徐本禹,就给记者描述过这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晚上做梦哭了,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学生也不好教,他们听不懂普通话,程度也差,上课时简直无法交流,我好几次扔下书本发脾气,然后转身跑出教室……我开始频繁地与同学、朋友联系,每封信都要看上无数遍。支教两年,扳着指头算一算就是700多天。我想,那就一天一天熬吧。好在,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周玉林说:“在陆永康感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农村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关心农村教育、支持农村教育的行列中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