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当记者踏进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大门时,被一阵阵哭喊声吓了一跳,走进教学楼,只见一个10来岁的男孩儿正躺在楼道的地上打滚儿……
“怎么了?孩子,是不是心里不舒服……”一位女教师蹲在地上摸着那个孩子的头轻声细语地说。
她正是我要采访的对象李银环。
“春天,孩子容易急躁,尤其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这是个规律。”李银环带着爱意向我解释。
今年38岁的李银环1988年毕业于通州师范学校,通过自学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现在是在读研究生。
17年来,她培养出70多名智障学生,最小的3岁,最大的23岁。她的学生有5人获得市、区红领巾奖章,有数人在全国特奥会、市特奥会上摘金夺银,有的毕业后踏上了工作岗位,有的顺利进入了普通学校读书。她编写的“聋人康复语言”、“拼音教学法”等几十种教材开启了智障儿童的心灵之门,让聋儿开口说话,让弱智的孩子在普通学校和正常孩子一样读书。
“你是怎么爱上了这些痴呆的孩子?又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具备了正常的思维能力?”我这样问。
“真正爱上这些残疾孩子,确实不那么容易,他们像一只只丑小鸭,思维迟钝,行动迟缓,有的浑身上下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有的甚至对正常人有突然性的攻击行为......但一想到他们因残导致有耳无法聆听,我的心和我的情感都无法让我拒绝他们。”李银环说着把目光停留在班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身上。
她是个痴呆孩子,不仅长得丑,而且没有任何表情和语言能力。像这样的孩子,本来每天管她吃喝就行了,但李银环不死心。她对这个孩子什么都教,试着看她在哪方面有发展。每次做操,李银环就站在她的背后,跟她像一个人一样,把着她的手做每一个动作。
李银环发现,拼音是聋儿走进有声世界的一把钥匙,于是,她从语言学、语音学、治疗学等多种角度去研究每一个拼音。为了掌握每个音的发音口型、舌位、气流、颤动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反映规律,她兜里每天都放着一面小镜子,没有她的课时,为了不影响别人备课,她就跑到操场上练。冬天,手冻僵了、脸冻木了仍不放弃;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有时就把自己关在厕所里练。
功到自然成。李银环总结出了“口型教学法”、“活动舌位图教学法”、“无意识发音法”、“身体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方法,从而使更多的聋儿开口说了话。
一个叫小言的12岁聋儿3年前还不会说话。采访那天他告诉我:“是老师教我写字,教我说话,现在,我会叫爸爸、妈妈了,但我最想叫的,是我的老师,她是我的好妈妈。妈妈……”看到这些,李银环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教的孩子虽不可能考上大学,但我仍然觉得成功,这种成功就是我的快乐。”
17年来,李银环在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多项研究在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会立项,近30篇论文在市区获奖并刊登。她先后讲了十多次市、区级研究课、公开课和二十多次校级研究课、示范课。在北京市“特教基本功大赛”中获得语文学科“四项全能第一名”。2000年,她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2004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去年,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我爱这个特殊的岗位,如果说残疾孩子就像那贫瘠的土地,我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这片土地上,让板结的土地也能长出绿草、开出鲜花、结出硕果。”李银环发自肺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