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仁将经:信心=能力/期望值
2006-03-30

 
 
  发言的几位家长,有的是残疾人,孩子很优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是正常人;有的是正常人,孩子有些智力障碍。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是优秀的家长。

 
  身教重于言传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条经验我非常认可。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小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游戏,完成游戏能获得奖券。游戏结束后,第一组的老师号召孩子都把奖券捐出去,而且自己带头捐;第二组,老师提倡孩子捐,自己没捐;第三组,老师建议孩子把奖券留着,自己不捐;第四组,老师叫学生不用捐,但自己却捐了。最后统计各小组所捐的奖券数,结果是“第一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三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身教与言传统一时,两者是一致的;当身教与言传不一致时,身教重于言传。比起老师和家长的口头教育,孩子更多地以家长的言行为自己学习的对象。

  挑战父亲权威

  孩子到十二三岁时,确实会有逆反心理,容易和家长发生冲突,因为在他眼里自己已成人,而在成人眼里他还是孩子。

  沟通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最佳方式,因为孩子其实很渴望被理解。研究表明,孩子和父母相处,在其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3岁孩子的眼中,父亲是全能的;到了7岁,发觉父亲是有所不能的;13岁时,父亲变成了不可理喻的老家伙;18岁时,觉得父亲的想法有些还是对的;30岁时,发现父亲的想法大部分是对的;50岁时,感叹父亲太伟大了。

  为孩子树立自信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东西方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在北欧的丹麦、德国等,采取的是随班就读,但其前提是正常儿童能善待智障儿童。在东方,采取的是开办特殊学校进行教育,这种方式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发展前景,但却有利于同类孩子间的平等相待,保护他们的自尊,便于建立自信心。

  我认为孩子的焦虑指数=(1/信心指数)*事件发生概率,所以说缓解孩子焦虑情绪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提高他的信心。而信心=能力/期望值,因此我们不但要提高孩子的能力,也要帮他找到合适自己的期望值,太低不行,更不能太高。

  此外,审美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要教孩子做善良的人,美好的社会才有亲和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