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疾儿童的基本概况
1.残疾的概念和我国残疾人的基本概况
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我国对残疾人的定义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定义是一致的,即: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为残疾人。我国依据五类残疾标准分类,即:肢体、视力、听力、智力以及精神病患者五类。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五类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余万,其中智力残疾1182万,而0-14岁智力残疾儿童是627万,占残疾儿童总数(0-14岁总数为950万)的65.96% 。儿童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为1.07%。北京市残疾人62万,智力残疾6万人,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每年新增残疾儿童20万,其中68%是智障儿童。
这些数字说明残疾人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涉及众多家庭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2.智障程度的分类
(1) 轻度:(级别:四级) 智商(IQ)由50-70至大约75
(2) 中度:(级别:三级) 智商(IQ)35-40或40-55
(3) 重度:(级别:二级) 智商(IQ)20-35或25-40
(4) 极重度:(级别:一级)智商(IQ)20或25以下
3.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
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自古就有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特殊教育发展滞后。建国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特别是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大都是学龄智障儿童的9年义务教育和一些成年智障人士的托养机构,而对于学龄前或已达到入学年龄但因其智力低下并未达到入学能力的儿童的教育问题仍是一个盲点。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茅于燕教授总结了十余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写出了我国专门指导智力落后儿早期训练的专著,即《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并组织了智障儿童的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于1986年创办了北京市第一所专门接受智障儿童早期训练的学前教育幼儿园,即“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从此,智障儿童也能和同龄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得到早期潜能开发的教育机会,享有同一片蓝天。
2001年国务院批准并转发了教育部、国家计委、民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卫生部、税务总局、中国残联等9个部委关于“十五”期间推进特殊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中特别提到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可见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纳入了国家教育改革的体系中,成为国家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智力落后儿童的基础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发展极不平衡,智障儿童的幼儿入学率较低。
二.智力落后的多种原因
造成智力落后的原因十分复杂,刚才茅教授已经介绍了很多造成儿童智力低下的多种病因,并特别介绍了唐氏综合证。现在已经知道的有200余种原因,而这些原因也只能说明一小部分较为严重的智力落后的成因,绝大部分智力落后的成因还不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常说的“原因不明”。
“原因不明”分两层意思,两个含义:
1.无明显原因:有些家长从家庭成员到旁系都无患病史,从怀孕到生产也无异常,孩子在学前无明显体证,但感到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发育慢,走路比同龄孩子迟等等,但俗语说,“大器晚成”,也没在意。可是到了孩子上学年龄时,才发现孩子不会数数,语文学习困难等,经儿童医院检查才知道孩子精神发育滞迟,父母也说不清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原因不明”。
2.原因很多,相互交错,不知何种原因为主要病因:如,有的家长说这孩子早产,发过烧,难产,脐带缠颈,煤气中毒,抽过风,也曾摔过;或说送到农村扶养,或受过惊吓;或家长有吸烟,吸毒,喝酒,药物滥用等不良生活习惯等等多种因素,而究竟有是哪种因素起主要作用,家长没有认真经医生诊断或经诊断也难以说清。目前,人类对大脑的研究尚还有相当长的艰难研究路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尚未发展到能阐明一切病因原理的程度。因此,此类情况也归为“原因不明”。
三.早期干预
1.早期干预的概念: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它主要针对发育偏离正常,发育迟缓儿童,通过这种教育的实施,可望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和能力有所提高,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能,待他们到学龄阶段,可以继续接受特殊教育或普通教育。 早期干预的目的是力求尽可能扭转偏离正常的方向,也就是说,通过特殊教育的措施,使发展偏离正常的儿童的潜在智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早期干预的方法:早期干预既然是在丰富环境中的教育训练活动,这就必须要有一个适合儿童的快乐环境,如,“新运养育院”就是为智力发育迟缓儿童营造的丰富环境。另外,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活动就是选用合适的教材,即,茅教授主编的《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运用集体教育、个别训练、集体活动(包括各种校内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早期干预的效果:早期干预的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运”18年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早期干预对智力落后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效果是显著的,令人激动的。有的孩子4岁了还不会说话,多动,烦躁,自理能力差,但是通过在“新运”一段时间的训练,会发音了,有的还会说儿歌;还有的孩子5岁了听不懂任何指令,任性,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后来经过训练,他听懂了,会写字了,生活能基本自理了等,每当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老师和家长都激动不已,不可思议。类似的例子很多,“新运”18年来,共培训500余名智力落后儿童,9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可以进入培智小学继续学习,智力程度轻的儿童还能随班就读,表现良好。“新运”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在茅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和家长的信赖和赞誉,多年来多次被各级政府部门评为先进机构,成为智力落后儿童学前教育训练的宣传窗口。如,1996年被国家教委、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中残联评为全国康复训练先进集体,2001年被朝阳区残联,2002年被北京市残联,北京市人事局评为先进集体,2004年我院同时被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教委等评为民办先进幼儿园。我们非常感谢各级政府对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支持和鼓励。
四.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与正常儿童早期教育的异同
1. 共同点:
(1) 从教育是改变受教育的行为这个意义来看,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正常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相同的,都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加于儿童的教育措施。
(2) 直观教学:都强调游戏、活泼的直观的教学原则。
2. 不同点:
(1) 教材不同:智障儿童的教材内容浅,起点低,一些推理,思考的部分未包含。其内容包括有集体教育,个别训练,和集体活动三方面内容。集体教育是指儿童在老师的组织下,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使他们在认知、精细、大运动、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启发,提高各方面的潜能。通过集体教育活动还能改善智力落后儿童的不良行为,提高注意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个别训练是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他自身发展的教育训练计划,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亲切温馨的教育训练,促进儿童潜能的最大可能的开发,这也是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集体活动(包括校内外各种社会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能使偏离正常行为的儿童缩短与普通儿童的距离,使他们在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感受快乐,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三种方法的结合是使智力落后儿童多方位,多角度得到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使他们能超越障碍,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
(2) 教学方法不同:a. 教师照顾要广泛,要想多种方法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b. 儿童的语言水平不一, 教师要用多层次,多样化的语言进行统一内容的教学,要求智障儿童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c.更多使用直观教具;d.允许少数多动儿童走动;e.多用表扬要有物质刺激物;f.内容要多次重复,上百或上千次;g.每个儿童都有单独的教学计划,一周为一个单元,进行评价;h.及时反馈;i.及时强化;j.定期测试智商
五.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1. 心理发展特点
(1) 发展的起点迟;(2)发展的速度慢;(3)最终达到的水平低
2. 感觉和知觉特点
(1) 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只能感知课题的部分属性,而且不准
(2) 感知的速度缓慢
(3) 颜色视觉发展缓慢
(4) 辨别声音的能力差
(5) 缺乏感知的积极性
3. 记忆特点
(1) 识记新材料缓慢(4-5岁要重复500-800次才能说一个汉字)
(2) 保持不牢固
(3) 再现或回忆不全面,不准确
(4) 有意识的记忆差,机械记忆较好,而他们的记忆与他们的情绪有关
六.智障儿童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热门交往的工具。一般儿童1岁半开始语言发展,而智障儿童80%有语言缺陷,往往家长是到3-4岁还不会说话才发现有问题,有的甚至终生没有语言。其特点如:
(1) 开始说话晚,一般4岁后开始说1-2个字
(2) 口齿不清
(3) 理解语言的能力强于表达语言的能力
(4) 连说2个字以上是难点
(5) 语言类型简单
(6) 重复语言
(7) 发音不准
七 智障儿童的思维特点
(1) 简单,直观的概括
(2) 正确归类能力差
(3) 不理解因果关系
(4) 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思维方式刻板,不会举一反三
八.智障儿童的情感与意志特点
(1) 情感幼稚,不稳定,会突然“大哭大笑”
(2) 表露在外,内心体验不深刻
(3) 情感体验的迁都与外界袭击强度不协调
(4) 情感调节差,只受机体的需要和激情支配很难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调节和控制
(5) 高级情感发展迟缓,如,荣誉感,责任感等精神需求
(6) 有病态情感,如尖叫,哭嚎,发怒,或情感淡漠
(7) 个人意志行动差,自卑,遇到困难就放弃
九.智障儿童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的特点
(1) 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参与活动少,心理发展迟缓,个性发展受限,缺少鲜明的个性
(2) 独立性差
(3) 相互关系简单, 很少主动与人交往
(4) 任性,固执
(5) 是非观念薄弱
(6) 易受暗示
(7) 常有不可遏制的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差
十.自闭症儿童的特点
1. 定义: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病症。他们不仅存在社会交往,交流和兴趣行为的异常,而且大多数还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目前病因不确定,没有对症的有效药物治疗,早期干预是能改善他们行为异常和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
2. 特点:
(1) 不能与人建立关系,对物体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得多,没有说话得概念
(2) 语言能力差,有鹦鹉学舌得特点
(3) 不愿与人交流,即使能说话也不交流,只识自己的话,自言自语,或只能背记忆的广告词
(4) 常用错代词“你”,“我”
(5) 行为刻板,无变化
(6) 重复玩一种活动,具有破坏行为
(7) 有的有超常的记忆能力
(8) 外貌长相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有的很漂亮
四.家长对智力落后儿童应有的态度
(1)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不存侥幸: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医学上也称精神发育迟滞,这是客观存在,是活生生的现实,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违背科学而相信迷信,怨天自责,自寻烦恼,更不能心存侥幸,认为是“大器晚成”而耽误了孩子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唯一能改变孩子现状的办法就是尽早发现问题,早期治疗,早起干预,早期训练,这对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
(2)客观评价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存过高的要求,也不悲观放弃:有的家长心情过于急切,想很快见效或恢复正常儿童的水平。这是不现实的。教育要有一个过程,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量的积累,才能有所变化,而这个变化是指与孩子自身相比。茅教授曾讲过,早期干预不是要把孩子变成正常,而是提高孩子自身的潜能。也不能悲观放弃,一棵小树需要浇水,除虫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正常的孩子也需要从小培养才能顺利成才更何况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弱势孩子呢!因此,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更需要关爱,需要尽早接受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弥补缺陷,开发潜能。
(3)孩子早期干预的效果与家长的积极配合紧密相关。有的家长认为早期训练孩子是学校的事,送入学校就万事大吉,从不过问孩子的情况,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孩子还小,家长是第一启蒙教师,智障的孩子更需要细致的关爱。家长的力量是单一的,学校的力量也是单一的,只有两个力量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放下包袱,乐观面向未来: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负责人杨焕明教授曾说“人类基因千变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残疾人将那些导致残缺的基因表达了出来,人类才有可能变得更加健康。是他们用自己的痛苦承担了人类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讲,你作为一个残疾人的母亲是荣光的,因为你承担了痛苦,你蕴涵着博大的母爱,你是了不起的母亲。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对残疾人态度会更加关爱,更加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