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当美国乐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因一场官司不得不当众露面时,他几乎吓坏了忠实的歌迷。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张近乎恐怖的脸,一个因“再造”过度而显得古怪难看的鼻子。进行过十多次整容手术的迈克尔·杰克逊可谓是整容失败的典型。可是在中国,愿意飞蛾扑火的青少年不在少数。
一、简 介
中华美容网,《风险共在 整容变脸先考虑》一文中说:整容最初是一种矫正畸形的手术,在一战期间开始流行。一战时,很多士兵都被炸掉鼻子、下巴,这给他们日后找工作和妻子带来了麻烦。如果这些残废老兵们不能自食其力的话,就只能依靠政府的福利救济。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当时的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成立了专门医院,由内科、外科和牙科医生一起研究新的外伤治疗手段。美国人就发明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严重的面部创伤。当时《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写道:“美国牙医的技巧无人匹敌,因而在法国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一战结束后,整形手术又被打回到医学界的边缘位置。有些医生将他们的手术对象限定在那些有先天缺陷、车祸以及工业事故的受害者,但也有些医生开始将在老兵身上练就的整形手艺运用到那些对自己外形不太满意的普通民众身上,主要是妇女。低龄化是一个极端,甚至有母亲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到医院,要求把女儿整成“美人胚子”,长大好当模特。而据《法制晚报》报道,自1997年至今的数年时间里,18岁以下青少年作美容整容手术的绝对数量增加了5倍以上,女孩早至十三四岁就整容的现象越来越多。
大洋论坛,2001年8月31日,《漂亮的致命诱惑:今夏学生整容忙》一文中说:从专业上划分,美容可以分为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生活美容是通过普通的皮肤护理、按摩来完成,而医学美容必须通过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医生在特定的场所,用先进的医学仪器来实施的,这就是人们平日里所说的整容。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容已成为一种较普通的大众消费形式,而且越是发达的地区,整容更为普遍。美国人一年要花掉400亿美元在“制造”美女上,日本、韩国的整容手术的病例是中国的两倍左右,更多的人相信美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手段获取,而并非天生的优越性。
《环球时报》2005年4月25日,《市场规模世界第二 整容风席卷中国》一文中说:中国目前从事整容手术的医疗机构已达1万余家。全球范围内,美国的整容业市场规模占据首位,中国紧随其后排在次席。
二、人数与比例
《天津日报》2003年12月2日,《给“青少年整容热”撤撤火》一文中说:有媒体说,近来国内一些城市整容业火得不得了!北京一家大型整容医院“买卖兴隆,日进斗金”,最多的一天整容手术达数百例,而且其中青少年占到70%。
人民网,2005年8月5日,Nopro的帖子《“学生整容热”透视:就业靠本领还是靠脸蛋?》一文中说:据人民日报苏长虹报道,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等医院的美容中心及市区几所门诊采访中发现,进入暑期,前来咨询和美容整形的学生人数和气温一样居高不下。这些学生多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约占顾客人数的60%。美容整形中心告诉记者,自6月上旬至今,医院共接待咨询者近400人,完成手术150多例。无独有偶,来自南京的报道说,暑假刚开始,学生整容骤然升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每天接待咨询学生达数十人,不少在暑假前几天预约的学生已经开始接受整形美容手术。
《羊城晚报》2004年7月28日,欧阳四平等《先美容再找工作 大中学生暑假纷纷掀起整容热》一文中报道: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科了解到,暑假一到,来该院作美容手术的人明显增多,就手术例数而言,已比6月份增长了30%以上。而来做美容手术的竟然很多是学生,据资料显示,不光深圳如此,全国各地大医院的整容科都接待了众多的学生“患者”。
《外滩画报》2005年4月6日,《整容10年毁了20万张脸》一文中报道:2004年,中国有超过100万人整过容。热衷于通过手术改变外表的这些人相信,整容不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美,也能带来成功。这在国内国外都能找到许多范例,如“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又如韩国大牌明星金喜善、元斌、张东健等。“以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的统计为例:1991年全年手术约9000人次,到2002年,病床仍然是170张,但手术总数达到27968人次,增长幅度超过300%。”3月25日,在第五届上海国际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王炜说。
大洋论坛,2001年8月31日,《漂亮的致命诱惑:今夏学生整容忙》一文中报道: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科今年暑期美容门诊异常火爆,来就诊的尤以中学生、大学生为主,每天门诊量达100多人,最多一天达200人。就这一现象,我们专门访问了著名的整形美容外科专家陈焕然博士。他说,“今年7、8月份比去年同期手术的病例高出30%以上,比今年其它月份高出50%,其中80%为大、中学生。最惊人的一天,我们医院仅仅门诊部就做了120多台次的美容手术”。他接着形容,“像我们这样一家中国最大的整形外科医院(也是全球最大的整形外科中心),有时候,用整形美容手术来‘打造美女’就像流水生产线一样。”
浙江在线,2005年8月16日,俞冰清等《李宇春这张脸人气最旺?剖析青少年整容热背后》一文中报道:数据显示,当前进行整容的人群中,大学生最多,占40-50%。但中学生也占了30%-40%,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比例。其中70%至80%的手术集中在面部,如眼睛、鼻子、唇形、眉弓等。
《工人日报》2003年9月2日,杨霞《广州青少年暑期“整容热”》一文中报道:近年来,广州暑期学生整容有逐步上升趋势,今年人数增加更多。广医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王肃生说,今年暑期接诊的青少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
新华网,2003年12月1日,《“人造美女”引整容热 天津“削脸”女性增10倍》一文中报道:天津市整形外科医院卢彬主任介绍说,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是来这里做手术的主力军,其中也不乏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美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隆鼻、文眼线、割双眼皮等小打小闹的手术上了,接受颌面部整形的人数比往年增加了10倍。这种手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削面,也就是人们将自己过宽的脸型削长变窄。这种手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有的还要将上颌骨锯掉一部分,但想做这种手术的人仍然不少。人造美女的消息被媒体披露以后,很多来医院的人都喜欢和医生们探讨这一话题,有些人本来还担心整容的安全性,现在算放心了,有先例就更敢做了。
医院在线,2004年9月4日,《专家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慎待整容手术》一文中报道:当前,媒体上大大小小的整容广告铺天盖地地向人们袭来,做整容手术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伴随这种趋势,儿童和十几岁的少年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据美国整形外科协会统计,2003年美国做整容手术的18岁以下青少年达74233人,比2000年增长了14%。这其中包括:年仅六岁的小男孩、小女孩便开始做耳部整容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有了做隆鼻手术的记录,将近3700位青春期的少女开始隆胸……
新华网,2004年12月29日,《青少年整容成时尚》一文中报道:上门要求整容的人,年龄越来越轻,连10多岁的少男少女也趋之若鹜。根据《新报》的报道,记者走访的7名整容师或整容医生当中便有6人透露,登门要求整容的人,有许多是年龄介于16至21岁的少男少女。吴医生每个星期接见大约20名年龄介于18及19岁的病人。
《北京青年报》2003年2月17日,《大中学女生寒假忙整容专家:18岁以下慎做》一文中报道: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了解到,在这个寒假里整形医院的门槛都快被爱美的女学生踏破了。据统计,医院平均每天要做70台学生美容整形手术,其中95%是女生。
三、消费数字
凤凰网,2003年11月17日,叶书宏《拉美整容热 人均消费高达8000美元》一文中报道:随着一本名为《最美者生存》的书风靡全球,容貌美丑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近年来,尽管拉美经济复苏步伐迟缓,但拉美人用于整容手术的开支不断增加。有经济学家风趣地称:“外科整形行业也许能成为推动拉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调查显示,61%的巴西人认为长相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多达86%的巴西女性则表示将通过整容手术改善外貌。从1999年开始,阿根廷经济一直不景气,该国却有三十分之一的人花钱接受整容手术;在哥伦比亚,年轻少女们最渴望得到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次丰胸手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为整容狂”不仅成为拉美妇女的专利,男人、尤其是巴西男人似乎也爱上了外科整形医生的手术刀。据统计,南美洲接受整容手术的人群中男性占10%,其中30%是巴西人。近10年来,拉美地区在全球经济排名榜上始终停滞不前,拉美人用于整容手术的开支却增加了两倍,人均费用高达8000美元。其中巴西是当之无愧的“爱美冠军”,该国外科整形行业收入年增长率高达30%,去年仅隆胸手术就有2.8万例。智利仅有1000多万人口,但每年整形消费高达6亿美元,过去5年里增长了近50%;在墨西哥,介绍美容和减肥方法的杂志最为畅销,例如专门透露明星美容秘方的《浮华》杂志月发行量超过60万份;在多米尼加,许多旅行社还提供赴美国整形旅游的“套餐”式服务。巴西著名的外科整形专家伊沃·比坦盖伊指出:“拉美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在美国和欧洲,人们羞于谈及整容手术,但在拉美,这如同生病去医院一样自然。”
医院在线,2004年9月4日,《专家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慎待整容手术》一文中报道:医生们说:“其实,年轻人整容手术的费用并不比成年人的少。据美国整形外科协会的资料,耳部整形一般要2500美元,而隆胸则要3375美元。”
四、原因分析
《羊城晚报》,2004年7月28日,欧阳四平等《先美容再找工作 大中学生暑假纷纷掀起整容热》一文中报道:一些男生的整容目的显得非常实际:拥有一个好容貌,以便找到一个好工作。据了解,一些即将毕业的男大学生已成为整容这支队伍的“主力”。做整形美容手术的男性中,一般做的五官手术是眼睛和鼻子,还有一些男学生来做去痘手术。深圳某大学大四学生。他总是觉得自己的五官不算完美,尤其是自己的塌鼻梁和脸上的青春痘。虽然报纸上电视中到处都是整形美容的广告,可做整形美容的都是姑娘,小杜有些顾虑。后来他了解到现在也有男子到整形医院作美容手术,一下释然了:“既然现在已有男子做了,我还顾虑什么,为了找份好工作,豁出去了!”
《羊城晚报》2005年7月16日,《市井夜话:是谁让孩子去整容》一文中报道:是谁让孩子去整容?首先,某些整容机构的做法真不厚道。在整容整形的问题上,青少年应该是最容易被误导的一群,他们追求时尚、喜爱模仿、消费心态不成熟,易于跟风,互相攀比,在这样的一群人中间宣传整形整容,简直就和骗小孩子的糖果一样容易。医者要有父母心,如果这些孩子是自己的,他们身上的缺点会真的是缺点或者真的到了需要开刀的程度吗?其次,也不全都是整容机构的错,听听有关增高手术的广告,身材更高会让你的爱情、工作更容易,让你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这样的价值判断方式在成人的世界中确实是通行的,父母可能在无形中也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打扮得更漂亮,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要多吃钙片啊,个子才能比爸爸妈妈高啊,甚至以前也曾经有媒体报道,爸爸妈妈甚至把给孩子整容当成毕业礼物。父母宠爱孩子的同时,也教给了孩子一套世俗的判断美丑的标准。而这些教育,恰好也帮了某些整容机构的忙。孩子过早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潜规则,接受了父母和整容机构的暗示,他们还来不及在身体上发育成熟,在思想上独立判断,就已经让自己的身体挨了一刀,如果他们长大以后后悔这样做,又能怪谁呢?
《中国青年报》2003年 12月19日,任常青、桂杰《女大学生整容热》一文中报道:校园网上曾流传一则调侃人长相丑的幽默,其中有“你长得违章,你长得好像车祸现场……”这样开玩笑的话。但一位在读大学生笑过之后,表示对此类幽默难以接受。他说,长相确实是同学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有些同学十分在意自己的长相,甚至与自信心相提并论。
《北京青年报》2003年2月17日,赵新培《大中学女生寒假忙整容专家:18岁以下慎做》一文中报道:寒假期间为何会出现学生整容热?据整容医生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寒假过后大学生面临毕业分配,谁都愿意以一个完美的形象进入新单位,面对新工作;二是进入3月份,北京大型的求职招聘会一场接一场,漂亮的外表至少能让招聘单位打个较高的第一印象分,和对手竞争时就多一分优势;三是女中学生盲目追星。对此整形医生提醒爱美女孩,面对整容应多些理智,由于未成年人身体各部位仍在发育,18岁以下的青少年应慎做隆胸、抽脂、割双眼皮、隆鼻和嘴唇造型。
《沈阳晚报》2005年8月18日,《暑假孩子都在忙些啥?美容院女孩排队等变脸》一文中报道:记者来到该院整形美容外科候诊室,见到数位学生模样的候诊者,其中以女性居多。她们有的是父母陪着前往,有的是同学好友相邀而来。有的是想点去脸庞上的黑痣,有的是想割双眼皮,还有的想改变脸形。通过攀谈记者得知,其中一部分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准大学生,她们把整形纳入了进入大学的一种准备,希望整形后的自己能在新学校、新环境里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她们对于自己的容貌并不自信,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她们决定去整容;另外,还有一些男大学生,他们大多想割双眼皮和隆鼻。一名男生称,由于长相不好,他在找家教工作时屡屡碰壁。“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学识很重要,但外在形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洋论坛,2001年8月31日,《漂亮的致命诱惑:今夏学生整容忙》一文中报道: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上海母亲,在解释其为何带女儿去做整容手术时说:“本来我也不接受整容这种方式,可眼看着女儿因为容貌上的缺陷而在学校里承受那么重的心理压力,所以我才决定让她整容,现在看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希望能尽量帮助她将来生活、工作得更好。”漂亮的经济价值有多大?最直观鲜活的例子来自于影视明星们,他们漂亮、抢眼,并且被打造得过于完美,他们可以徒有其表,修养、资质、技能都可以“将就”,漂亮的他们拥有名誉、金钱和地位。整容就成了影视明星们获取利益的最佳投资,从雪儿、黛米·摩尔到如今的“小甜甜”布兰尼,欧美的明星整容之风已盛行多年,美国的最好的整容医生都集中在好莱坞,贝弗利山庄旁集中了世界最多的整容诊所,有一位叫弗山的整形医生在《洛杉矶》杂志上登了8页广告,画面上拥有丰胸、玉腿、完美脸蛋的美女靠在法拉利汽车旁,广告语写道:“法拉利制造汽车……弗山制造美女。”而今,韩国影视明星做整容的决心和行动来得更为彻底,据悉,韩国的影视界,做整容手术的比例高达98%。不知整容是不是为“韩流”扫荡亚洲也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美国德州大学的丹尼尔·S·哈默梅什教授与密歇根州大学的比德尔从1994年开始对美国、加拿大的几千个家庭进行调查和分析,他们最近公布的结果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被访者自认为不幸属于“丑陋”之列的工作男人占9%,他们赚取的薪水比长得英俊的男人低9%,被划分在“长相在平均水平以上”或“英俊”的工作男人为32%,薪水也多5%;同样的方法分析职业女性,丑的职业女性薪水少5%,美女则多赚4%。这两位专家指出,这一研究并不表明长相丑便注定一生受穷,其他因素也很重要,但美男美女,特别是美男,其外表能让他获益。目前,国内以貌取人在职场中也表现得更突出,很多公司招聘时就明文指出:身高不低于多少、外貌端正、外貌佳者从优等,大学里甚至发生因为丑陋而被拒绝于校门之外的事,难怪越来越多的人为自己的外貌惴惴不安。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许多大学生就业前纷纷前去整容,想办法先取得一张有力的“推荐信”。王锋指出,媒体的影响是整容风行并波及青少年的重要原因。满街是铺天盖地的美男美女照片,他们用迷人的微笑诱惑着人们,然后又是铺天盖地的美容整容广告,广告里暗示着谁都可以被打造得完美如明星。这种前后逻辑怎不让人怀疑是媒体与美容院联手搞的“阴谋”。“电视的影响更大。”王锋说,“电视对观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人被动接受。电视里充斥的是各种各样的明星,而对明星的宣传只停留在其鲜光的表面,而缺乏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探究。再加上社会上流行的功利心理,让年轻人怎不去追寻马上见效的东西,表面化、及时化更让人贪得无厌。”不管是因追星整容的、为别人整容的、还是整容上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缺乏自信。长得像个明星,或长成被别人羡慕的美人,能令人感到荣耀并产生社会能动感,人类的趋同性决定人人都怕自己不被别人认同,不为全社会的价值观认同。崇尚自我、崇尚个性,本是整容业繁荣的原动力,可最终却成为趋同的手段,地球人仿佛总在不停地绕圈圈。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6月,张敏《对女大学整容现象的思考》一文中说: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骚动不安并强调视觉效果的社会,外在美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判断力。女性的外表几乎成为社会评判女性美的主要标准,而且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与男性也不一样,女性的外在美对她们的生活、事业的发展都可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知识女性的女大学生也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加入到整容的队伍中。概括而论,女大学生整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知偏低是女大学生整容的内在原因
(1)自我认知低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一部分女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各方面表现都出类拔萃,父母呵护,老师关爱,形成了强烈的优越感和争强好胜的性格。到了新的环境,尤其是人才济济的大学里,一旦失去了以往优越的地位,她们中有的就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导致自卑。为了在新的集体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认同,就会盲目采取各种手段(如整容)、方法来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以达到引人注目,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有的则陷入心理误区,把所有的不如意和失败都归于容貌不出众,希望通过整容来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漠视”,达到重塑自我的目的。
(2)自我认知低还表现为部分女大学生成就意识偏弱。相当部分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存在目标失落和模糊的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上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大志。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一些女大学生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淡漠。它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归宿,只想将来能有一位令人羡慕的丈夫。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及天津师范大学所做的专题调查中,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以往妇女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生存竞争中没有保护和照顾的平等,这种解放的沉重代价是婚姻家庭的松散和女性魅力的丧失。现在,女大学生不愿再付出这种代价,转而追求一种更为实际的生活道路。有33.9%的女大学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且女性支持率还高于男性5.2个百分点,达到36.4%。不仅如此,临近毕业,许多女生家长迫于女儿的就业难的压力,也出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诸多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失去自我,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义在自我狭小的圈子里。她们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女性中也算是有档次,再加上一张佼好的面容,就会拥有一张通往幸福之路的通行证。她们不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形象包装上,想通过整容这条捷径实现个人的人生追求——要么寻找一个坚实的“靠山”,要么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社会文化的误导是女大学生整容的外部原因
(1)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误导。2001年11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性别的文化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现实社会中男性女性的生活选择。大众传媒宣传和提倡什么形象,就会强化某种形象和观念,有时甚至起误导作用。一方面,以电视中的商业广告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广告中存在着大量的女性角色定型或者女性模式化现象。由于女性形象大规模的进入商品交换活动,并且被作为行销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被“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多数广告展示的是年轻、漂亮的女性,并向广告受众暗示:作女性,其价值就在于美丽、年轻。所以女性要自信,就必须要寻求美丽,寻求年轻。另一方面,不少报刊、杂志的封面封底、大街上巨幅宣传海报等等也大量采用“美女形象”。告诉女性就要做“美女”,告诉男性就应选择这样的“美女”。再有,网络作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新的平台,已走进普通百姓家里。网上各种信息呈爆炸之势,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种女性网站形成互联网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综观女性网站,占主导地位的是女性美容、两性情感、婚姻生活等风花雪月内容。总之,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判断:女人的价值在于时尚美丽,而男人的价值在于事业成功。大众传媒对女性的“美女”角色定型或模式化,导致女性自我的丧失,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向年轻的一代灌输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特别不利于青少年,尤其是女青年的人生追求、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即便是作为知识女性的女大学生也不例外地受其影响。
(2)明星整容对女大学生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影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包括服饰、穿着打扮甚至容貌都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效仿的对象。在中国的台湾,许多青少年的整容,往往是指定的当红日本明星作为参考。为投其所好,许多整容医生的个人网页里都附有日本偶像的照片,供个人参考。另一方面,众多的影视明星,都漂亮、抢眼,即使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徒有其表,修养、资质、技能、素质只是“将就”,但靠漂亮,他们仍然拥有名誉、地位、金钱。所以整容成了他们获取利益的最佳投资。据悉,韩国的影视明星,做整容手术的比例高达98%。而美国艺人们一年花在整容上的钱超过一亿美元。这在无形中告示年轻人:“漂亮=资本=金钱=荣誉=地位”。这对于思想开放的新一代女大学生,无疑起着很强的示范作用,为了追星,纷纷效仿。在武汉甚至出现女大学生拿着明星的照片,向整容师“定购”容貌。
3.就业难是女大学生整容的现实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难、待遇低是目前导致女大学生整容的现实原因。近年来,很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和性别歧视“致命邂逅”。虽然社会各方一直都在呼吁就业市场上的男女平等,可一些用人单位仍然是我行我素,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公开打出“只限男性”或是“男性优先”的字样。即便需要女性的单位,在女性二字后面往往也会出现对诸如“身高、容貌、气质”等有特殊要求的附加条件;还有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已婚女性,原因是招收已婚女性可以免去休产假给单位带来的麻烦,同时已婚女性因为有家庭、丈夫、孩子的牵挂,工作更需稳定,不会经常跳槽。这样一来,女大学生就业不仅要和众多男生抢饭碗,还得和已婚的有工作经验的女性抢饭碗,这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始终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10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这种现象的直接结果是女性职业成就障碍的加大导致了女性的退缩畏惧心理。同时也使女大学生背负上巨大的生存压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是比任何介绍信都有力的推荐”。女大学生为了取得这张关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介绍信,只有被动地屈从社会对她们的不公而盲目的改变自我,于是相当部分的女生不惜一切手段,为在就业中增强自身竞争力而加入到整容的队伍中。据2000年11月13日《商务晨报》报导,某大学外语系4年级女生叶某,才貌双全,为了毕业后能稳获一家外资企业一份“有头面、薪水高”的翻译工作。在忍受一番“开膛剖腹、伤筋动骨”的痛苦之后,取下了胸腔内最下面的两根肋骨,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玛丽莲·梦露似的绝妙的“魔鬼身材”。但从此后,生性活跃的她,再不敢剧烈运动,甚至连公车都不敢去挤。这种为就业不惜伤害和摧残自己身体的现象,不仅是作为一名知识女性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