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届亚太国际艾滋病大会中国非政府组织论坛的讲台上,一位来自中国西部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为主角——他以平和而坚定的语气发表的题为《让红丝带飘起来》的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的掌声和赞许的微笑。他就是中国首家民间艾滋病防治协会——贵州铜仁市民间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陶同学。 今年43岁的陶同学是贵州省铜仁市郊区的一名农民,1995年被同乡带到河南省某县糊里糊涂地去卖血,没想到从此就陷入了黑暗的日子。 2002年6月12日,他一病不起,躺在床上长达2个多月,死神已经向他伸出魔手。 “在那段日子里,我总在想,如果我死了,我的孩子怎么办?能活下去吗?今后怎么办?疾病的痛苦和心理的压力,使我的体重一天天下降,最后只剩下81斤。当时,我真的觉得走投无路,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 在他最绝望的时候,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伸出了救援之手,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关怀下,“我的病情得到控制,身体奇迹般地出现好转,死神离我越来越远。我感到,是人们用爱心和无私的爱挽救了我的生命。” “当时,我在心里想,感染者一定要做自己的事,做自己能够做的事,不要一味地等待政府救济。我要投入艾滋病防治活动,回报社会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在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他现身说法,几十次在公开场合,面对媒体和公众,为大学生、中小学生、同志人群等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去年12月1日,他走进中国中央电视台,以一个感染者的身份,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发出呼吁:共同抵抗艾滋病。 通过积极治疗和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他的精神振奋,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为了和我一样生活在边远山区的病友也能得到治疗,把日子过好,我想到了生产自救自助。”在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帮助下,2003年4月,他在贵阳“健康关爱苑”里成立了“生产自救自助小组”。 利用贵阳市提供的少量启动资金,并得到贵阳中医学院大学生防艾志愿者协会的帮助,小组开始编织生产“防艾中国结”。8个月他们编了两万多只“防艾中国结”。产品走出贵州,走向全国,去年还送到了在泰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生产获得的收获,为小组中的7名感染者和3名孤儿解决了生活困难。去年11月“防艾中国结”还获得了贵阳市的专利申请。 “防艾中国结”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陶同学知道仅有几个人是不够的,还应让更多的感染者广泛参加。今年3月“铜仁市民间艾滋病防治协会”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注册成立的非政府组织,他们的目标是:呼吁社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注,提高全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营造不歧视的社会环境。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及家属维护合法权益,组织感染者进行生产自救;改善艾滋病感染者和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我们的愿望是让全人类携起手早日把病魔赶走,地球上不再有健康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让人类永远健康。”这就是他发自内心的祝愿。 (摘自《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