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愁儿学费父自杀不该发生 我们很同情
2006-06-27

在昨天教育部举行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山西榆社考生(陈力)在高考后估出600分高分,父亲因担心无力支付大学学费服毒自杀,对此教育部如何评价。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深表同情。困难学生上学有“绿色通道”政策,但是国家大规模的资助困难学生行为却宣传不够。

陈力实际分数超过一本线

前日晚8时许,刚刚在家中安排完父亲后事的山西榆社考生陈力(化名),在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一时间得知了自己的分数:554分,这个结果虽然比他预估的分数低了46分,但已达山西省一类本科划定的552分的分数线。

按照榆社县一带的风俗,上午9时,停棺在村外6天后,因发愁儿子上学费用而自杀的陈东生的尸体在家人和亲友的护送下,被抬往墓地土葬。途中,闻讯而来的乡邻们看着17岁的陈力和三个弟妹痛不欲生,无不落下同情的泪水。

自杀是因对不起儿子

陈力是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太谷县一中理科班上学。陈力在今年高考后估出600分。6月12日,陈力填报的第一志愿是西安交通大学。几天后的一个晚上,陈力的父亲——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

6月19日夜,陈东生的妻子被丈夫的呻吟声惊醒。只见丈夫手捂肚子,口吐黏液,脸涨得通红。儿子陈力跑到邻居家,找来一辆面包车,将父亲送往榆社县人民医院抢救。两个多小时后,陈东生经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诊断为农药中毒死亡。

在医院,陈力几次追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陈东生只是说,自杀是因对不起儿子,不配做一个父亲。邻居和家人说,他在儿子高考刚结束时便说过类似的话。

陈力泪流满面地说:“父亲是因我而自杀的,早知如此,我宁愿不参加高考,守着父母在家务农。我就是考上大学也不想上了,因为我们兄妹几个都在上学,而家里欠了两万多元外债。现在父亲走了,我是长子,得扛起这个家,得把弟弟妹妹抚养成人。”

全家收入不能供儿读大学

陈东生一家8口人(4个上学的孩子,70多岁的父母),有6.4亩土地。他们家1年种地的毛收入是2340元。加上陈东生贷款养羊的收入3000元,一共是5340元。除去种地投入、日常生活所需开支,他们家一年的纯收入只有1340元。这1340元,要给4个孩子交学费,要给老人看病。

据了解,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其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加上书本及日常费用,一年的最低消费在1万元以上。照此情形,陈东生一家要用七八年的全部收入,才能供儿子上一年大学,32年的收入方能供出一个大学生。而陈东生家还有1个儿子、两个女儿正在读高中和小学。

好心人不断伸出援手

近日,在媒体报道陈力遭遇后,北京、上海、海南等地的媒体、读者、网友以及远在美国的华侨,纷纷致电表示:陈力一旦考取大学,他们愿意尽力帮助,保证陈力有足够的费用读完大学。陈力说他现在感觉太累了。父亲的去世,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太多的阴影。他只希望安心在家,与母亲、弟妹度过入学前的一段时光。

教育部:有“绿色通道” 悲剧不该发生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昨天表示,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深表同情。同时我们也认为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大家知道经过财政部等多部门共同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中心的包括奖、减、贷、助、免等一整套资助困难学生上学的体系。特别是在加上“绿色通道”政策,可以负责任说,每一个考上公立学校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绿色通道”政策是指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无论手上有没有钱,先到学校报道,学校先安排宿舍,先入学)

王旭明说,国家资助困难学生是目前最完整、受益人数最多,也是最庞大的体系,是任何其他的资助体系都比不了的。可惜的是在以往的有一些宣传上,我们可能更偏重于宣传个人、企业善举,当然这个是非常好,但是相对于国家这样大规模的资助困难学生的行为却宣传不够。因此,在2006年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时,希望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资助高校贫困学生各项政策和措施,要使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考生、家长来了解资助困难学生的有关政策采取的措施以及各方面进展情况,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王旭明希望通过各方面共同的努力,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悲叹贫穷父亲的非正常死亡

紧张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太谷一中理科考生陈力(化名)估出600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陈力的父亲―――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记者采访时,陈东生的亲人和乡邻都认为,他是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才走上绝路的。

高考估分较高,皆大欢喜,足以托起一个家庭沉甸甸的希望,然而,父亲的非正常死亡使全家又坠黑暗。恰是儿子的成功,使父亲走上不归路,当一种喜剧以悲剧来结尾,当

一种悲剧以喜剧来开始,这其中该有多么惊心动魄的情节。贫穷父亲的非正常死亡,我们恰恰发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陈家的开支为:种地每亩50元种子、50元肥料钱,一年640元。他们家8口人,一个月吃3袋白面,一袋白面45元,一年是1620元。这还不算工钱、耕地的牲口的成本。加上各种婚丧嫁娶上礼等开支,一年他们家的纯收入只有1340元。这1340元,要给4个孩子交学费,要给生病的老人看病,要……

一分钱分成两半花,饶是如此,1340元的盈余别说供应4个孩子的学费了,即便陈力一人的大学学费也是杯水车薪。面对高昂的学费,陈父不能不胆怯,平常日子的多艰已使他不堪重负。临死前,他只说自己对不起儿子,不配做一个父亲。也许有人可以指责他懦弱,但是,当一个普通人走投无路时,除了向生命妥协,他还能如何?

最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因学费自杀个案悲剧,时有耳闻。比如,宝鸡市渭滨中学高三毕业生丁炜,2002年被上海复旦大学录取,但丁父丁平良面对每年7000元的学费,又因雇主拖欠工资,悲愤自杀,遗书写道:“我给张某开车要不来工资,大炜上学急需用钱,请家人予以照管。”显然,陈父的死亡不是孤例,就见诸媒体的这些悲剧来看,悲剧发生的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但发生的背景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让人不能忍受的虚高学费;悲剧的主人公也是相同的,那就是经济上捉襟见肘的老百姓。

一起又一起悲剧刺痛人心,难道没有避免之道吗?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在任时说过:“家庭贫困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先找自己所上的高中学校;高中解决不了,可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不敏解决不了,可借路费到高校报道;高校再解决不了,可以给我写信!”拳拳之言,令人动容,然而,陈父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会练达如斯吗?

就视野所及,我们见识了太多的悲剧,自戕者的死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珍爱生命,而是他们哀莫大于心死,他们看不到事情的转圜之处,他们等不到事情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原因很简单,因为太多的碰壁使他们陷入绝望,因为某些主管部门没有主动向他们嘘寒问暖,为他们排忧解难。于是,他们只能以死来表达满腔的无助、屈辱和反抗,这多么让人悲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懂得穷人的孩子上学之难,就不会知道当今的大学学费是多么高昂。当一例又一例因学费而自杀的悲剧跃入眼帘,需要相关部门更有力、得力、细致的工作,而不能让悲怆过后仅仅就是遗忘。 (王石川)


莫让为学费自杀成为“连续剧”

据《生活报》6月25日报道,紧张的高考终于结束了,理科考生陈力(化名)估出600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陈力的父亲——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记者采访时,陈东生的亲人和乡邻都认为,他是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才走上绝路的。

  多年来,高考过后,总是有父亲或者母亲为高昂的学费而自杀,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必定上演的悲剧。这种悲剧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过,不愿意看到虽然不能阻止悲剧的上演,但却能促使我们去反思。笔者以为,父亲为学费自杀折射了社会的三大问题。

  首先,折射了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的丧失。众所周知,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其属于准公共产品,不能完全以经济因素来决定上学的条件,但是从我国公众的支付能力看,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现在高校的学费,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5倍以上。正是这种现状,导致父亲为学费“献身”的悲剧不断上演。

  其次,折射了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困难。众所周知,在社会结构中,教育结构越来越成为确定社会成员地位和分层的关键性因素。现代教育在通过调整自身结构促进社会职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中,起到了改进和调整社会阶层的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流动(正向流动)方面功能的强化,教育成了当今中国老百姓“最不怕花钱”、“最舍得花钱”的地方。父亲为学费自杀,表明农村子女被堵塞了上升的渠道。

  最后,折射了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不仅是社会机会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它可以纠正已形成的社会不平等,使处于劣势的群体的子弟有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但父亲为学费自杀表明,教育平等和起点平等已经落空。

  按照平等理论,不论是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上,还是在社会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上,要做到公平,达到正义的社会目标,社会就应该保证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要给每个人以公平竞争的机会,促使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不平等的差别。父亲为学费自杀,是对正义和公平的控诉,也是对社会正义缺席的抗争,在看到父亲为学费自杀背后的三大社会问题的同时,笔者期待,莫让父亲为学费自杀成为“连续剧”。(当代生活报 朱四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