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记一次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关爱活动
2006-03-16
年初,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的三名同学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李澜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区的路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希望接触更多、了解更多、为社会特别是为孩子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因此我们来到了“关爱之家”,希望针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在学习和心理交流上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但几天的活动过后,我们发现我们实际上感受到的远不止这些。
以前只是声闻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南部的艾滋病疫情很严重、艾滋孤儿的生存情况很凄惨等等,但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这次亲身体验之后,我们才真正有了弱势群体的概念。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的落后;看到了很多感染者的自强不息;看到生命不再长久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那无声的泪水和无奈的眼神;看到了孩子们童真烂漫的笑脸和过早出现在他们脸上的忧伤……;我们既听闻当地政府的许多不明之举;也看见国家政策的积极落实;我们既看到了一些村民们的无知和低俗;也遇见了平生所见过的最无私最伟大的默默奉献者……几天的实践活动,我们感受到的太多太多,体会到了一个国家的管理有着多么错综复杂的矛盾,也更加真实地认识到了自己这一代肩上担负的任务。
在一个傍晚,我们接触到了生活在“关爱之家”的可爱的孩子们。一进屋,墙上红纸黄字醒目的“女儿当自立”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两幅大大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他们的奖状、自己创作的字画、还有一些来看过他们的各界人士的题字等贴满了周围的墙壁。屋内空间狭小,阴冷潮湿,几张双层床破旧不堪,全都是乱糟糟的,铺得极薄。大冬天的,孩子们却都只盖一床被子。大部分孩子的手和脸都冻烂了,还坚持说:”不冷……。”屋内没有桌椅,我们只能坐在床上和他们聊天。一开始,几个孩子还挺害羞的,但没过多久,他们就热情起来,特别是几个女孩子,拉着我们的手又笑又唱,跟我们分享着他们的生活。看得出,苦难的经历并没有抹杀他们快乐的天性。但在如此热闹的气氛下,当孩子们偶然唱起了“为什么别人都有一个家,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时,活跃的气氛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活泼的孩子们开始低头擦眼泪,我们的鼻子也酸酸的,不知如何才能安慰他们——这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
在“关爱之家”,我们接触到了平生所遇最伟大的人——吴爷爷。他是这里的实际家长,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已退休二十多年,一个70多岁的老人家,精神矍铄,看上去似乎只有50多岁,这么冷的天,只穿了几件很薄的衣服,我们都称赞老人家身体好棒,他笑着说:“自己身体好是因为和这帮小孩子们在一起越活越年轻。”吴爷爷9岁就成为孤儿,现在仍孤身一人,他的一生听上去很传奇,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再看他把现在的“关爱之家”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我们打心眼里佩服。吴爷爷写得一手好字,墙壁上贴着他挥洒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门上的对联“改掉摸拿偷抢坏习气,树立德智体美新风尚”也是他亲自写来鼓励这些孩子们的。孩子们刚进来时都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不良习气,在他的悉心教导之下,孩子们恢复了天性中的正直与善良。为了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他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在小黑板上写下对孩子们各种行为的表扬或批评。他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涉及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例如安排每天的卫生值日表,规定大家的睡觉、起床时间等。他还想方设法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组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用微薄的退休金购买书籍资料……吴爷爷把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爱都倾注在了“关爱之家”,这就是他的家,他就是孩子们的亲人。当吴爷爷从外面办事回来时,2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全部停下手中的活儿大嚷着“爷爷回来了!爷爷回来了!”冲向门外去迎接他,那种场景真让人感动。看着吴爷爷和这些孩子脸上幸福的笑脸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吴爷爷用大毛笔写了几个字:“苦中作乐,笑口常开”,这是对“关爱之家”最真实的写照。
在“关爱之家”我们也看到了平生所欣赏过的最朴素却最真诚的“演出”。在吴爷爷的安排下,孩子们穿着厚纸板、破布、彩带等做成的衣服和道具,给我们表演前一天晚上精心排练的节目:《西游记》、《武松打虎》、《三个和尚》、《拔萝卜》、《三只小白兔》、《数鸭子》……破破旧旧的“演出服”丝毫没有掩盖他们演出的投入程度,小燕子、孙悟空、武松、和尚等人物活灵活现,至今想起仍让我们忍俊不禁。认真是这些善良的孩子们的一大特点,我们教他们学习英语,学唱英文歌,跳集体舞,玩游戏,他们都是那么着迷和投入,那一丝不苟的眼神让我们至今难忘。有时候我们会想,这样一群孩子要是能有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的未来将是无比灿烂的。可是现实却那么残酷,我们只能期待寒冬季节的梅花一旦开放,将比温室里的花草更为芬芳。
孩子们虽然非常纯朴善良,但特殊的人生境遇却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在短短几天的相处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苦楚,但是当针对他们的心理分析量表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心仍然忍不住颤抖,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许是我们外人永远无法想象的。有这样一个孩子叫小明(化名),我们在接触过程中,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活泼外向的孩子,但他的心理量表却很明显地表现出他内心深藏着的极度自卑和社会适应困难。在我们看来,他是一个长相可爱的小孩,但他却认为自己很丑,而且觉得别人常常在嘲笑自己;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觉得自己被他人忽略;他觉得自己不快乐,甚至,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好人……种种的自我评价让人看了不禁辛酸……还有一个小女孩,已经快七岁了,可是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小得多,个子也非常矮小,我们待在“关爱之家”的最后一天,她死死地抱着我们的腿就是不放开,一直仰头默默地看着我们,一双楚楚可怜的眼睛流露出的是孩子对爱的需求……想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几个女学生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关注这些孩子的困难生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灵成长……
时间太快,四天以后,我们就要离开了,还真是舍不得这些以后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的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把我们送出村口,在那儿握手、拥抱、道别,迟迟不肯离去……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感动,有太多的现实让我们无奈,剩下的只是分别时的感伤,只能祝福这些孩子们像吴爷爷所说,能够苦中作乐,在自己的天地里获得想要的幸福。
走的那天仍吹着料峭的寒风,地上的积雪也尚未化完,离春节只有四五天的时间了,这个小县城却仍看不出一点喜庆的景象。坐上汽车,最后一次回头望望这个让人无奈的地方,我们踏上了归程。细想几天来的工作,我们似乎做了很多事,却又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或许这个地方我们终身只会去这一次,但它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生存状态下的人们,让我们经历了另一种生活,体验了另一种感动。桂希恩同志在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说的话或许表达了每一个心存善念的人的心声:让阳光洒满世界每一个角落,哪怕是最阴暗的角落。我们在世界的这样一个角落里呆了几天,聆听、观察、感受,过程并不让人赏心悦目,但足以让我们铭记。
[编者按] 如何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志愿者在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中应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特长和优势,结合艾滋病预防工作的特点,将志愿者的热情转换为持续、有效、积极的长期工作。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上文的作者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关爱活动。我们也相信他们的访问对于孩子们会带来积极的、温暖的问候和支持,他们的所见所闻也会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预防和关爱工作。
我们还可以在他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使志愿活动更加具有持续性、更加为感染者、病人和受影响儿童的需要服务。
每年艾滋病日活动前后,很多的志愿者到医院探望感染者和病人,许多病房门庭若市、好不热闹。这样的热闹是不是感染者和病人真正需要的呢?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探望之后该做什么呢?
同样,我们的志愿者在假期为受影响的儿童进行访问、上课、交流、做游戏。这些活动无疑在当时为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同时也带来了憧憬。然而,假期之后呢?我们是否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种短暂的欢乐和憧憬怎样才能变成他们成长路上持续不断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呢?
我们更希望看到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以一种更为务实、持续、踏实的方式,将自发的热情转换为有组织、有支持、有体系的成熟的服务,使之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焰火虽然绚丽夺目,却是转瞬而逝;烛光虽然微弱,却持续温暖人心。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