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主义精神迎接“艾滋关怀”的考验
2006-03-16

  文章来源:爱滋病在线          作者:文/童戈

   一个曾经联系了6年但中断联系许久的朋友突然找我,见面以后,他连和我拥抱都战战兢兢,而他终于和我紧紧地抱在一起后,痛哭失声,他告诉我,他已经确诊感染了HIV,……

  一个认识了2、3年的HIV感染者朋友找过我几次,他和他联系的感染者朋友都对国产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我们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可以得到临床疗效更为可靠、可以克服耐药性的新药物。而且,他们纵然得到了药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无力支付昂贵的药费,但他们对如何能得到先进药物并可以得到相应的政策性优惠,一派茫然,……

  一个由别人介绍后愿意和我交谈的24岁男孩,阳光、漂亮,但他的笑容和目光却深藏着极幽暗极晦涩的寒冷。他在原先逗留的城市做半职业的MB。志愿者动员他去接受VCT检测,他去了。初筛检测过后,当有人让他做进一步的HIV检测,他也去了。再次让他单独去检测,他已经有了预感,他说:“不用去问验血的结果。我究竟得没得上艾滋病的答案就写在那些人的脸上。”他从医院出来直接到了火车站,登车离开了那个他毫不留恋的城市。他之所以没有对介绍他和我交谈的这个人隐瞒自己可能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是因为这个人在他困难的时候给过他慷慨而又真诚的照顾。他说:“我不能害好朋友。”但是,他又断然说:“像他这样的朋友有几个?几乎没有。”他说,他准备一路漫无目标地走下去,赚钱,趁着自己的形象和身体还能够吸引别人肯为他掏腰包的时候多赚钱,一直到发病,再也走不动了,就在自己不能预料的哪个角落,自己送自己走上生命的最后一程,……他说这些时,语气冷淡,目光冷淡,只是一口口狠狠吸着手里的香烟,只是痴痴看着那缕缕的淡淡烟气飘散,化为无形,……

  还有一个我认识了两年的感染者朋友,他非常欣喜地告诉我,一个让他钟爱的美少年在知道他是HIV感染者以后,接受了他,认同了和他的情侣关系。他说,他想把自己的那套140多平方米的住房馈赠给这个朋友。但他犹豫不决,难下决心,他害怕自己到了病体不支的时候,不只是形容枯槁,还中断了优厚的收入,那时候,自己能不能够躺在心爱的人的臂弯中,在自己心爱的人的安抚中,熬过生命最痛苦的时段,而不只是自己在无边的孤独中无助地挣扎,带着对人生和人情的绝望闭上自己的眼睛,……

  我在倾听这些痛苦而又迷惘的倾述时,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我从自己的一些话中,不仅能够听出虚无缥缈的空洞、苍白,更能听出我不能够原谅自己的虚假,……我个人没有能力给他们什么实实在在的帮助,几个人,几个小群体,哪怕是那些很有影响力也愿意帮助他们的人,哪怕是有雄厚经济条件也愿意帮助他们的人,只能针对个别的求助者给予一点有限的帮助,救急而不能救难。艾滋病病毒在同志人群中的传播,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那里,只是一些枯燥的数据,甚至只是一篇论文的内容。而在同志人群内部,却是感染者个人必定要遭受的巨大人生灾难,也必定会有意无意地在人群中波及,使更多的人遭受这样的灾难。还有,不能乐观地排除一些绝望无助的感染者会滋生盲目的报复心理。无论如何,他们是被别人,尤其是被不能指定的人传播了艾滋病,他在难以承受的绝望中,可能会失去理智的宣泄,而宣泄的对象,也是没有指向性的。但是肯定一点,范围首先是同志人群。

  对这个问题,“艾滋关怀”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绝对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做秀”,“艾滋关怀”的呼吁,也绝对不应该只是为呼吁者的个人或者机构争取一点资金支持!“艾滋关怀”所需要的,是一种足以对内影响政府、对外影响权威的国际机构及国际社会,在舆论上进行呼吁,在决策上有所启动,在实施上有所监督评估的社会性的合力!

  “艾滋关怀”也将成为目前已经发动起来的同志人群志愿者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目前初步发动起来的志愿者群体,仅仅启动了同志人群由传统的社群活动方式向新型的同志社区活动方式的转型;在预防艾滋病的工作方面,沿袭的更多的是缺乏创新难以进行效果评估的一般方式,行为改变的干预方法和效果争取并不成熟。当然,这不是志愿者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和人士缺乏积极的政策启动,务实的调查研究,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应有的责任心等各方面因素形成的障碍。然而志愿者面对“艾滋关怀”,将接受的是思想素质和精神动机的严峻考验。

  应该说,启动志愿者工作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精神动力就应该是先进的人文主义精神!虽然不能苛求所有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同志人士都具备这种精神和相应的认同与认知,但是,自90年代初至今的工作过程证明,缺乏了这种精神,在社会环境恶劣,没有任何经济支持,甚至遭受社会和同志人群内外夹击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利益,连基本的职业、声誉、个人生活都遭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热情会立刻陨灭,兴趣更会烟消灰散,初步形成的群体也会立刻涣散,……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同志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是由社会机构介入同志社区,以及一些同志社团开展。但80年代中期艾滋病猖獗流行以后,不少的同志社区和社团中相继出现了艾滋病人,有的骨干分子本身也感染了艾滋病。大量的同志社区和社团因此涣散,迅速萎缩,人们恐慌躲避,一些同志社区和社团不复存在。反而,一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同志人士重新聚集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重组了一些新的同志社区和社团。他们不是以发动群众运动的方式,而以更扎实、更多元、更专职的工作为定位,不是以组织同志人群为目标(这是同志消费产业的经营者去追求的目标),而是以影响社会、影响大众、影响上层决策为目标,包括影响“艾滋关怀”的政府决策,如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的决策,作为工作目标,焕发出了同志人群反对社会歧视、维护人权权益的更为升华的人文主义精神灵光。

  中国的同志人群志愿者工作,虽然以艾滋病的预防干预为主导,但是,同时也在两个重要层面上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文主义思想意义——这是同志人群的人权意识觉醒,更突出地表现出自我增权(赋权)自觉性的一个过程;这又是改变传统的社群活动方式,以自我增权的自觉性开发培育新型同志社区的一个过程。艾滋病不是同志人群生存问题的全部,但预防艾滋病是启动同志人群争取平等社会权益工作的最有利的契机和条件。而且,艾滋病的先进人文主义伦理认同和同性恋的先进人文主义伦理认同并没有冲突,在维护人权的人文主义思想目标上高度一致。可以说,这是中国的同志人群志愿者工作能够以传统的“群众运动”方式得以发动的基本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当然,目前的志愿者群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少有去主动联系、关怀、帮助同志人群中的HIV感染者;甚至有的感染者已经从志愿者群体中流失,别的志愿者也没有把他当成朋友给予起码的过问和关心;有的感染者虽坚持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但志愿者小组参加相关的全国性活动时,却不会主动邀请他,让他体会一些精神的鼓舞……。

  一根权利意识的火柴可以点燃热情。

  一块支持资源的木炭可以助燃激情。

  但是,树立一种真正尊重他人的权利、人格、自主选择和需求的坚定的先进人文主义精神,却并不简单。

  “艾滋关怀”所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一种精神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