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爱滋病在线 作者:北京地坛医院 曹传梅
随着艾滋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媒体的大量宣传,一种特定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艾滋病恐惧症(the worried well of AIDS),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表现为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的组合,可伴有与艾滋病相似的临床症状,使病人感到痛苦,反复求医,严重者可出现自杀。
典型临床经过
艾滋病恐惧症的发病人群绝大多数为男性,而且在青年学生和白领阶层中更为常见。他们既不是艾滋病患者,也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却一直担心自己有感染的危险,或者深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有些甚至表现出与艾滋病非常相似的临床症状。由于担心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多次到医院或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进行检测,但又对检验阴性的结果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一般的解释很难从根本上说服他们。这些人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间,不断更换为其诊治的医生或反复咨询,使得自己身心疲惫和精神痛苦,甚至会走向极端——自杀。
常见的心理问题五种类型的表现
(1)焦虑症状
由于艾滋病会导致严重的病理后果——死亡及社会后果——遭受歧视,患者就会出现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情绪困扰。他们常常感到疲乏、出汗、眩晕、睡眠障碍等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自主神经症状,于是恐惧症者就把自己的感觉与艾滋病毒感染急性期症状一一对号入座。
有一位男士在发生了高危行为后,上网一查,得知此行为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出自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和对疾病的恐惧,他出现失眠、疲乏无力,间断腹泻,2年间体重下降15公斤;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他易患感冒,常有低热。他对照艾滋病相关知识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这些症状像艾滋病,于是反复给医生写信、打电话或到医院咨询:“如果不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会有这么多症状?”经多次检测艾滋病毒抗体为阴性后,已完全可以除外艾滋病病毒感染,但由于长期恐惧、焦虑情绪所致的症状,使他仍对自己是艾滋病坚信不移。这使他常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有时会突然产生莫名的紧张恐惧,并感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哆嗦、烦躁不安,感到大难临头,自己马上就要完了。
(2)强迫症状
有一些艾滋病恐惧症者,他们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强迫思维,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如淋巴结肿大等)——强迫动作,甚至对一些常人根本不关心的细节都反复琢磨,认为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有一位大学生在别人的引诱下偷尝禁果,在发廊与一位小姐发生了性行为。之后,他反复回顾每一个细节,检查自己皮肤和黏膜上每一处可疑的破损,生怕那位小姐有艾滋病会使他感染。在看到艾滋病相关知识后,他又每天必把全身衣服脱光,看遍和摸遍自己全身,皮肤上的每一处红点,都被他怀疑成艾滋病早期的皮疹,身上的每一个包块也被他误认为是艾滋病肿大的淋巴结。尽管经过多次检测排除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但他已变得处处谨小慎微,时时害怕被艾滋病感染。他每天反复洗手,夏天出门也要戴上口罩和手套,和别人接触后更是必须洗澡,甚至全身消毒……其实他有时也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这种强迫症状可造成他长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与学习。
(3)疑病症状
艾滋病疑病症状者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他们常常错误地把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认定为艾滋病的症状,每次看医生后,在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细致解释后,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
曾有一位恐惧症者身体稍有不适,有时甚至感冒头痛,也会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可能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到处看专家,反复检查,各个权威机构的结论仍然无法让他们放心,整日奔波在各大医院及检查机构之间,千方百计要查个水落石出。因为他听说,有报道个别人出现HIV抗体假阴性。2年间,他在不同的医院反复检测18次,每次都说:“我再检查这最后一次。”可阴性结果出来后没过多久,又换到另一家医院要求检测。不但他自己被艾滋病恐惧症搞得身心疲惫,就连他的家人也被他的疑病症状搅得无法正常生活,每次他一去医院,他的母亲必定要给医生打电话,嘱咐医生千万要告诉他“100%”不是艾滋病
(4)恐病症状
对艾滋病有恐病症状的人多性格脆弱,听到一些有关艾滋病的信息报道就感到恐慌。在他们的脑海里,艾滋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被错误地夸大了,他们甚至怀疑身边的每一位人都可能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因此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害怕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甚至任何人接触,怕伤口,怕血液,严重时整日不敢外出,不敢见人,甚至听到别人说“艾滋病”这个词时,也会心慌气短,惊恐万分。有这样一位恐惧症者,他反复来医院咨询,叙述其可能有各种感染艾滋病毒的途径。比如他和朋友聚会,担心朋友中可能会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又自觉有口腔溃疡,怕通过唾液而感染上艾滋病毒;还有公共卫生间的门把手刚刚被一位看似“艾滋病”的人摸过,而自己的手上好像有伤口;甚至理发时面部有痤疮,有可能被感染了“艾滋病”的理发师傅摸过等等…….而这些途径根本就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
(5)抑郁症状
艾滋病恐惧症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自觉对不起父母或妻儿,同时又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他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及腹泻等一些躯体症状。这更加了他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惧,使他陷入深深地自责当中,甚至想到自杀。有一位艾滋病恐惧症者在一次婚外性行为以后,非常害怕自己感染艾滋病。他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吃不下、睡不着,常常悔恨责备自己,对前途悲观绝望,丧失信心,最终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他自杀前给妻子的遗书中说到:“亲爱的妻子,我感染了艾滋病。我已经背着你到医院看过多次,尽管医生说我没有感染艾滋病,但我根本不信。我想他们肯定是在安慰我,因为我已经出现了许多艾滋病的症状。是我对不起你,是我背叛了你,我做了我不该做的事情,我不得艾滋病天理难容!......”
艾滋病恐惧症者可能表现出上述五种神经症类型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尽管许多患者接受了医学检查,也得到了阴性的检查结果和医生详细的解释,但这似乎并不能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担忧。实际上这正是恐惧症的病理所在,尽管从短期看,恐惧症者可能通过“阴性的检测结果”使其焦虑得到缓解,但从长远看,这种病态行为也会在反复的检测过程中得到加重,并最终导致他们出现更高水平的恐惧和焦虑。
发病原因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酒店三陪女或是发廊女,还有的则是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常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还会来自艾滋病本身。因为艾滋病是一种几乎100%致死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这使得某些心理素质差(敏感多疑、过分胆小、注重细节)的人更容易患艾滋病恐惧症。这种病症也是反映他们性格缺陷的一面镜子。
预防与心理干预
艾滋病恐惧症也是一种病态,甚至可以称之为“精神艾滋病”。因为这种长期的恐惧、焦虑、强迫症状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同样表现出体重减轻、免疫力下降,甚至造成恶心循环,最终损坏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青春。因此,我们不但不能歧视他们,还要更加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艾滋病恐惧症的阴影。
首先,我们要加强艾滋病传播科学知识的宣传,让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使大家能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与其他疾病的传播一样,也需要特定的传播途径(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同时还需要足够的病毒数量,而且与自身的抵抗力有关,一般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因此不要对艾滋病盲目恐惧。
第二,我们要为艾滋病恐惧症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不仅取决于危险行为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发生性行为的频率和保护措施,性伙伴的多少,有无并发其他性病等。因此,帮助他们评估其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实际风险水平,可以使他们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恐惧。
第三,我们要帮助艾滋病恐惧症者对躯体症状进行重新解释,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临床表现只不过是由于焦虑引起的自主神经症状,而不是艾滋病感染的症状和表现。为他们讲解艾滋病诊断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艾滋病所引起的症状都不是特异性的,艾滋病的诊断要依靠艾滋病抗体的检测,纠正他们错误地把艾滋病恐惧症所表现出的症状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对号入座。我们还要帮助他们相信艾滋病抗体的检测,使他们能相信科学的检测结果,摆脱艾滋病恐惧的困扰。医生要耐心,反复,坚定,自信地,持续不断地给予解释和保证,方可收到叠加作用。少数严重艾滋病恐惧症者还可能需要去看心理医生,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痛苦。
最后,我们应当对艾滋病恐惧症者缓解家庭和工作的压力,树立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告诉其周围的同事和家人对他们以前的错误给予原谅,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鼓起积极生活的勇气,使他们能摆脱自我,把精力放在学习和事业上,融入美好的生活中。
艾滋病不仅危害着人类的躯体健康,同时也危害着人类的心理健康。让我们共同关注艾滋病,关注艾滋病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