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和快乐给身边的人,坚强地面对不幸,用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活”
在这个义工组织里,我只是最平凡的一个志愿者。五年里所做的一切,无论酸甜苦辣,终究都是我走过的经历。伤害、悲伤、甜蜜或者喜悦,都成为我人生的宝贵经验,我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些经历里,我得以有今天的成长,得以用平常心去继续我的志愿服务。
———吴嘉敏
认识吴嘉敏,缘于她写给市义工联的一份义工经历的“自白书”。她是一名普通护士,两页纸,写下了她的义工心路,夹在几百份厚厚的汇报材料中,像棵不经意便会被忽略的小草。打动记者的,是她与一名8岁白血病女孩May的故事。
吴嘉敏,广州市荔湾区儿童脑瘫康复中心护士,做义工五年,广州“首届十佳荣誉义工”。与她交谈,一种很朴实的责任与情感,一些关怀生命与感悟生活的情绪,感染了记者。
广州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义工总人数必须达到全市户籍人口的8%。目前,广州注册义工(含青年志愿者)约29万人,今年必须翻一番,再增加31万人才能达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吴嘉敏把做义工作为生活习惯,或许可以给更多做过义工或没做义工的广州人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图:一位老年义工在香港中环参加“伸手助人”义卖活动。在香港特区政府致力推动下,香港义工人数已达64万人。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是他们给我感受,给我经历,给我机会,给我启迪!”———“要感恩太多的第一次”
看上去,吴嘉敏还是个朴实恬静的女孩子。说起志愿者经历,她的安静一扫而光,“要感恩太多的第一次”。
吴嘉敏毕业于广州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读书时,一位做义工的好友介绍她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医疗组的一名义工。在一位老义工的引导下,吴嘉敏在五年前开始了第一次志愿服务。“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义工组织,知道了如何去投入志愿者工作,以及组织纪律的必要性”。
吴嘉敏说,她最崇拜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一个是医疗组里一位做了18年义工的医生。医生的专业和奉献,给了她从未有过的指引,“教会了我很多专业知识,让我更好地帮助我的服务对象和管理好医疗服务队,让更多人受惠”。
父母一直都很支持阿敏的志愿者事业,还出钱出力,在她稍有懈怠时经常提醒她:“你很久没有出去服务咯!”吴嘉敏说,如果没有了家人的支持,不会有今天的成长。
“最该感激的是我的服务对象,是他们给我感受,给我经历,给我机会,给我启迪!”如果没有对一个白血病女孩的一年多的服务,也许今天的阿敏没有这么多的感触与经历。
“让我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健康的,就是可爱的May。”———8岁小女孩和一封悲伤家书
吴嘉敏与小女孩的故事,从一封悲伤的家书开始。
2003年5月的一天,阿敏不经意读到了这封让她不能自禁的“绝笔书”———
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很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来,谢谢你们的养育之恩,很谢谢你们这么多年来的照顾。我得了病,我知道我是没有救的,我真的很辛苦,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我也知道你们为了医治我的病很累,也到处借钱,家里穷,没有钱了。请放弃我吧!我真的很辛苦,我想放弃了。我最后的愿望是想吃最后一餐“M记”。
很谢谢你们。希望下辈子能继续投胎再做你们的孩子。———女女MAYMAY
这是一个8岁白血病女孩写给父母的信,读到信的吴嘉敏和几名义工流泪了。在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责任冲动下,阿敏和她的朋友找到了这位悲伤的小朋友。那天,省医(广东省人民医院)雪白的病房里,MayMay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刚8岁,得白血病已两年,一直休学入院治疗。即使没有这封信,我都对她佩服万分了。我是护士,我知道得了这个病做要做什么样的治疗,那些痛苦是一个成人都难以承受的,一个6岁的孩子,要忍受如此多的煎熬撑到今天,我甚至想,或许真的‘离开’是她和她的家人最好的解脱。”阿敏说,第一次见到may,他们送了一本《心灵鸡汤》给她,每一个志愿者在首页签了名,还把网友写给May的祝福信带到病房,读给她听,May那天好开心,母亲却在旁边听边流泪。
阿敏在书上写下祝福语:MAYMAY,我永远在你身边。
“让我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身边一切,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健康的,就是可爱的May。”阿敏感慨。
May住的医院在阿敏单位附近,阿敏每隔一天都会到医院看她,和她做伴儿,帮着询问医生病情、看病历和验单,为May妈妈提供健康咨询。May很快喜欢上了阿敏他们,每次都用她清脆的声音叫“阿敏姐姐”。
几次化疗,阿敏都要去看望May,小姑娘头发都脱了,刚做完骨穿,脸色苍白,背对着房门不愿见人,她是个爱美的女孩。“每次做完骨穿、腰穿,May都要被抬进病房,小小的身体虚弱地躺着”,阿敏说,认识May这么久,很少见她哭。妈妈也说,每次化疗后,May都可怜巴巴地望着她说“好痛”,但从不当面哭。流泪前,总会偷偷看她,避开妈妈的眼光。May的懂事坚强,不像七八岁的女孩。
May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没有工作,靠政府补助生活,一家三口挤在八九平方米的房里。给May治病一年要七八万元,两年下来,父母已债台高筑。后来吊血小板,没钱了,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妈妈扑通跪下求医生,医生无奈地摇头。
8岁的孩子正是开心活泼的时候。May读完了一年级,每次考试总是拿100分。她很喜欢看动画片,病房里没电视,一位热心人送了台小电视给她,躺在床上有电视看,她高兴了好几天。May喜欢玩纸麻将、喜欢吃麦当劳,阿敏每次来都陪着玩到累,但吃“M记”对她的身体很不好。一次,妈妈不知道,买给May吃后发烧到42摄氏度,在家养病的May不得不又回到医院。
阿敏和义工们的出现,给May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抚慰和快乐,她活泼地度过了大半年。
在她的最后日子,她一如既往守护着她给她无尽关爱……坚强小女孩平静地走了
去年年初,阿敏观察到May的情况不太好。有一段短时间在快乐和担忧间度过。一个月后,May的病情很快就控制不住,以前用的所有药和治疗都等于白费。May一天天改变,先是口腔溃疡,后到整个脸又肿又红,开始溃烂,眼睛鼻子也开始红肿渗血。
那段时间,阿敏一如既往地和义工们轮流守护在May身边,却极少再听见叫“姐姐”的清脆声。好几次,May哀求阿敏:“姐姐,你帮我求求医生,带我回家吧,我好辛苦!”阿敏知道,May已经可以回家,但始终不是她的父母。“我真的不能做什么,我把她的意愿告诉医生和妈妈,他们都流泪了。”
3月的一天傍晚,阿敏到医院时,May的病床却空了,护士说孩子已经回家。她急忙搭车赶过去。May已很虚弱,不能下地走路,要靠升压药维持血压。“看到我,她的神情有些不定,很反常地说口渴、饿,让我帮她找酸奶喝,她又轻轻地对我说:‘姐姐,我肚子有点疼’,我猜想她可能消化道在出血了,剩的时间不多”,May一连叫了好几声“姐姐”,阿敏说,这是最后一次听她叫姐姐,真的很好听啊。”临走,阿敏抱起May,扶她起来吃粥,还约好明天一起玩纸牌。
第二天,阿敏收到May妈妈的短信:昨晚MM走了。阿敏和义工们上门帮助处理后事,妈妈说,May去的时候很安详,临走最后一句话跟爸爸说:“爸爸,我会乖,我会听话!”几个义工听着,泪流满面。
“May治病的过程,是我最积极看书的日子;May给我的,远比我们给予她的多”———“我听到她在天堂的笑声”
与May相处一年,阿敏感受了很多。“May治病的过程,是我最积极看书的日子,我查阅温习了大堆与May病情护理有关的专业知识,锻炼探访的耐心技巧,“May给我的,远比我们给予她的多”。
后来,义工们帮助May的父母在一家餐馆找了份零工,两人慢慢还着债。去年,在广州市肢残联谊会与市七中举行的一次活动上,阿敏和义工们把May的故事搬上了舞台。那天正下着雨,满广场的学生撑伞来看节目。“我主持完,走到后台,心情沉重起来”,阿敏说,那天她忽然思念起May,“我感觉听到了MM在天堂的笑声。”
阿敏现在一边工作,一边还身兼五个服务对象,还要考试。但对May的记忆,一直成了阿敏生活中的难以忘怀。“把爱和快乐给身边的人,坚强地面对不幸,用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活”,阿敏说,她常怀念那个喊她姐姐的8岁女孩,她给了她宝贵的义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