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要闻
视点
观察
专题
机构
培训
教育
助残
环境
动保
低碳
能源
智库
明星
城市
企业
行动
艾滋正向普通人扩散
2006-01-01
■
艾滋病从高危向一般人扩散 我国正处于防治关键时期
截至2005年9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5630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1143例。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态势,但在特定人群和局部地方感染率很高,疫情仍处于上升阶段。
[参与讨论]
■
艾滋病疫情分布比较集中
■
静脉吸毒和不良性行为是传播主要渠道
截至9月底,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超过万例的有云南、河南、新疆、广西和广东五省(区)。
[详细]
现在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渠道,一是交叉静脉吸毒,二是一些不良的、不清洁的性行为导致。
[详细]
这些无辜的人,本来都有很幸福的家庭,意外被感染,贫困、遭人歧视、痛苦的死亡……另外,痛苦的活着的人,甚至报复社会……还有无辜的小孩,他们没有未来,只有死亡……
[参与讨论]
艾滋官司是很难打赢的
农民王为军的妻子因输血患上艾滋死亡,为此他发誓:“不为妻女讨回公道,决不理发”。苦苦的上访有了一些结果,但医政司的官员说,从这个调查看,没有相关佐证能证明医院血液是健康的。因为很难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病就是N年前在某个医院感染的。
[参与讨论]
艾滋死者之冤屈:他们死不瞑目
邢台县山区某镇有一位老太太,2003年4月被确诊为艾滋病,被从医院“赶出来”后回到家里,老伴与她一起从大房搬到后边一间小屋,而且家里的什么东西都不让她动,她的儿子对记者说:“这是对老人的折磨与摧残,她只知道自己得了传染病。”
艾滋感染者:活着的人活得更冤屈
艾滋病是绝症,人人知道。感染了艾滋病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我们活着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孩儿们也不能到我跟前来,周围更没有朋友来看我。我都变成孤家寡人,这样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艾滋患儿:他们才是最无辜的
“最怕孩儿们发烧、感冒!看到他们痒,发烧,我心里就乱成一团,头脑里空空的。觉得活着不如死了好!”。她说,孩子们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这啥时候才是个头啊!这心里的压力压到哪天才是个了结?
[参与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这样描述艾滋病: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种我们还无法治愈的致死性传染性疾病。自199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就像毒药一样腐蚀着一部分人的神经。
[参与讨论]
■
患者:部分人开始“报复社会”
一位艾滋病毒感染者,是个只有23岁的女孩子,高高的个子,白白静静的,非常漂亮。她告诉记者,她曾想报复社会,想让更多的人像她一样受尽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折磨和摧残。她说:“我是无辜的,一次外伤输血感染了艾滋病毒。我曾经两次自杀,都被家人救活。”现如今她自己漂流到北京,“希望死在外面。”
[参与讨论]
■
大众:患“恐艾症”的比患艾滋的多
“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心理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持续三个月对艾滋病有恐惧心理,基本就可断定这个人患上艾滋恐惧病。
●
“恐艾症”表现一:不敢献血
义务献血人数之所以减少,据了解主要是一些市民认为献血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容易感染SARS、艾滋等疾病。
●
“恐艾症”表现二:不敢洗牙
一些美容机构推出的所谓“洗牙”,不但没有医生操作,消毒措施也不到位,反而给市民口腔健康带来危害。
●
“恐艾症”表现三:坐座位恐惧“艾滋针”
广州曾爆出传闻,指在个别电影院座位上发现神秘针头及留言纸条,上称针头染有艾滋病病毒。
●
“恐艾症”表现四:反复做艾滋检查
在两年的时间里,成光竟先后13次找到姜任惠,要求进行艾滋病筛查,尽管每次的检查结果都显示阴性。
●
“恐艾症”表现五:不敢接吻
因有人称唾液腺中含有病毒成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吻过程中会将病毒传给对方,所以造成有些情侣不敢接吻。
■
专家:面对艾滋不必恐慌
由于对艾滋病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人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采取冷漠、疏远、排斥和歧视的态度。实际上,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绝对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人和其他患者一样,都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帮助。
[参与讨论]
投票调查
您认为预防艾滋最有效方法是:
不接触异性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每次戴两个安全套
保持皮肤不破损
自慰
【
投票结果
】【
发表评论
】
防治艾滋病遭遇三难题
吸毒者怕被抓不敢交换针具
高危人群干预“防治”分离
娱乐场所推广安全套受阻
●
不去吸毒,不要“性自由”
老百姓要有“健康生活”的意识,要检点生活方式:不去吸毒,不要“性自由”。保持这两点,基本上就安全了。但需要强调的是,现在夫妻之间的传染在上升。如果夫妻中有一人曾不检点,自己有怀疑,但又不能确定,就应尽早去做检查。
[参与讨论]
●
对艾滋病关怀要强调人文精神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及家属的人性关爱,是一种综合关怀。这不仅有利于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改善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在不受歧视的环境中生活,也可以让未被感染的人不被感染,让已被感染的人不要传染给他人。
[参与讨论]
●
公共卫生建设亟待加强
艾滋病不只是医学问题,它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由于艾滋病毒通过吸毒和性传播在全国继续扩大,曾毅院士特别呼吁,最好在2-3年内能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和青少年以及流动人口中进行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
[参与讨论]
相关专题
一个艾滋病人的最后十年
桂希恩:中国抗艾先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
相关新闻
歌手李玟离世:有些人,真的会微笑着
世界渐冻人日| 京东副总裁蔡磊斥资10
世界无烟日 | 这些人间“烟”火贪恋
医院透析中心里的秘密:年轻人的世界
开放单身女性冻卵?冻卵究竟是“后悔
爱心行动
成都彭州市仁爱志愿者:第一批40余吨
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结核宣传落实
新湾镇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暴雪“五必
湖北武当山消防救援大队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爱孩子成长
歌手李玟离世:有些人,真的会微笑
世界渐冻人日| 京东副总裁蔡磊斥资
开放单身女性冻卵?冻卵究竟是“后
共
0
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公益访谈
公益中国网创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进一步
【SRC·2022】公益中国网负责人曹胜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负责任的企业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聋人律师谭婷: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董强: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服务乡村迎来时代机遇
金锦萍:互联网公益的共生共创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