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欣臻同学设立的班级“奖学金”尽管少得可怜,但对整个班级的影响意义深远,校长程洁对方欣臻的“环保求学”路给予高度认可。
变卖的钱用来建班级“奖学金”
昨天下午4时许,温岭风狂雨骤。在温岭市城东外来民工子弟小学里,三四十位被大雨挡住回家之路的小学生像淋湿了的小鸟,站在学校屋檐下避雨。一个单瘦的女孩,背着书包,手里提着一只塑料袋,里面放满了饮料瓶,独自站在屋檐一角默默无语。校长程洁指着女孩对记者说:“她就是方欣臻同学。”
同班同学蒙娅丽告诉记者,方欣臻一般都是利用中午时间,手拿塑料袋,到校内各个垃圾桶及地上寻找可变卖的废纸及可乐瓶。“有时,放学回家路上,她看到可变卖的垃圾都会捡起来,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
“由于民工子弟学校经费特别紧张,学校根本没能力给班级拨班务费,如班上要搞什么活动,班主任都要发动学生每人捐五角钱,但有的民工子弟连这五角钱都捐不起。”校长感慨道。
在校长办公室,方欣臻面对记者显得十分腼腆,脸上却写满了自信。方欣臻说,她现在六(1)班,今年13岁。二年级开始,方欣臻开始把自己捡垃圾所获得的钱,捐给班上做班费,多时20元,少时5元、8元。方欣臻卖垃圾后,除了自己买些学习用品外,多余的钱一律交给班长保管。
“她交给班级的钱有了一两百元后,班主任想出一个点子,决定用这笔钱设班级‘奖学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和做好人好事的同学。”校长说,奖金一般只有8元、10元,每个学期奖励5个同学。
“虽然奖金少,但对这些家庭十分困难的外来民工子女来说,能获得这笔奖金,也是一笔不小的零用钱,何况,获奖者也得到了班级承认,学生比考100分还高兴。”六(1)班班主任陈林老师说,“奖学金”激励学生上进。
捡垃圾开始只为买一本词典
8年前, 5岁的方欣臻随打工父母,从四川宜宾市高县文江镇来到温岭城区。到了上学年龄,方欣臻被父母送进租住地的小河头村小学读书。由于每学期收费要1000多元,加上弟弟出生,收入本来低微的父母难以承受女儿昂贵的读书费,在她上小学二年级时,父母把她送到温岭首家外来民工子弟小学。
温岭市城东外来民工子弟小学离方欣臻租住地有4公里路,当时8岁大的方欣臻每天走远路读书。上学途中,方欣臻常看到一些清洁工每天倒垃圾时,都把塑料瓶收集起来,受到启发,想通过这种方式拥有一本价格12.5元的成语词典。当她注意到校园里有很多丢弃的矿泉水瓶时,便开始做一般人看来又脏又累、有失“身份”的事情——捡废品。
她靠在校园内捡垃圾,筹足了买成语词典的钱。从此一直坚持,每学期留点钱买学习用品外,还捐出多余钱作为班务费,购买笔、作业本奖励同班同学。校长告诉记者,4年来,方欣臻已累计向班级捐了四五百元。上周,方欣臻同学还用卖废品的钱为班级买了扫把、畚箕等。
靠“环保求学”享受劳动的快乐
父母不给一分零用钱,自己捡垃圾的钱又捐给班级作“奖学金”,方欣臻的做法被父母知道后,曾被母亲批评一顿。
“毕竟,方欣臻的家庭条件很困难,她母亲的想法,我们能理解。”校长说,外来民工子弟由于家庭困难,不仅没零用钱,衣食质量也很差,必要的学习用具也因无钱而难以奢求。
为了读书,方欣臻挺过来了。贫穷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然而,小小年纪的她宁愿选择艰苦的路,因为她相信自己。她靠自己的“环保求学”享受着劳动的快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能自己救自己。方欣臻,因此成了同学们心中的魅力女孩。□本报驻台州记者吴中平/文 通讯员江勇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