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滞销”有没有质量问题?
2006-06-05
又到学生毕业时,这一拨儿又有个几百万吧?
每到这时候,听到比较多的说法有:大学毕业生作为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庞大,是当年高校扩大招生导致的后遗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学历、户籍、工作经历、性别、身高、外貌、既往病史等诸多方面的歧视性要求。毕业生对于“南下深广杭(南京、厦门、广州、深圳、杭州)、北上大青天(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天津)”情有独钟,导致局部地区人才高消费甚至浪费的情况很突出。……
问题似乎主要出在数量多上了。数量多,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大幅度增加,而用人单位的人力需求、全社会新增的就业机会没有相应幅度的提升(局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问题更突出,因为它们同时也是就业热点地区),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应成趣的现象就是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民工荒”了。最早的说法是缺乏有经验的技工,后来才发现其实主要还是缺出卖简单劳动力的民工,广东多少年没给人家加薪水了!这是题外话,不展开了。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从国际分工角度看,我们国家作为“世界工厂”,需要的是被人“剥削”的劳动力,我称之为“孙子岗位”;不太缺坐办公室的白领,我称之为“大爷岗位”。人家老外还想当这大爷呢?能把多少当大爷的岗位留给中国呢?
所以说,我们前一阶段的高校扩招,把原有的劳动力结构给改变和破坏了,直接的后果就是“孙子”少了、闹了荒,“大爷”多了、成了灾。呵呵,部分原因,片面分析,算一家之言吧,你姑先听听吧。
没人愿意当孙子,偶尔装装还可以,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当孙子,那滋味一定不好受。所以,大家还是愿意多点儿上大学的机会,多点当大爷的念想,哪怕是大爷梦呢?做梦,也是一种权利,不是吗?
我想说的主要问题出来了。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似乎除了数量太多以外,质量还下降了。因为滞销的原因有可能是需求与供给不配比,也有可能是产品不合格啊。接触过一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刚毕业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主要问题有:理解、沟通和表达能力不强、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爱岗敬业程度不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工作积极性、配合意识差、自由散漫情况严重等。有些单位不是不缺人,但不愿意招应届学生,主要是觉得不好用!
教育早已实际上产业化了,教育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毕业生。毕业生无论什么原因滞销,教育部门都难辞其咎,必须负起责任。如果说新增的毕业生数量庞大是由于政策原因的话,那么毕业生素质的下降又做何解释呢?教育资源有限,学生多了,平均下来的资源少了,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可是扩大招生的时候,难道只考虑宿舍够不够住、食堂够不够大?收了那么多的学费难道都用到学校建宿舍和盖食堂上去了?学校又不是旅馆,难道不是应该先把教育做好吗?好象工厂,不改造机器设备,光把厂房扩大了几倍,能提高产能吗?
篇幅所限,不多谈了,只是说出个现象来,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了。不是要责怪那些孩子们,就跟产品出了问题不是骂产品而是骂生产厂家一个道理,就想问责大学:你们难道只会收钱吗?能不能也抓抓教育?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