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透露,我省每年有近百名残疾大学生毕业。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5月21日第十六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对省内10所高校和多家人才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步履维艰———远低于正常大学生的就业率。
他们除了要应对社会共有的压力外,还面临着三个困境———
绿色通道成了“羊肠小道” 2006年5月1日,《湖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正式实施。按照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未安排人数和当年度职工平均工资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就业。这,似乎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的阻力。2006年4月,省残联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一名从中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的残疾大学生安排工作,找到了省会某医院。医院主管人事的同志一口拒绝,既不给安排工作,也不缴纳就业保障金。这种碰壁的事情,该中心的同志已经司空见惯。工作人员谢黎感慨万端:“6年来,省残联仅向社会推荐了500名残疾人就业,残疾大学生更少。有的单位宁愿交保障金也不安排残疾人就业,连残疾人博士、硕士生都不要!残疾人就业的绿色通道变成了羊肠小道,越走越窄。”
不仅如此,一些应该为残疾人提供的起码方便也难得一见。记者走访省内10所高校,发现仅有湖南大学就业办对即将就业的残疾生有详细的统计,并建立了资料库,其他九所高校则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登录各高校的就业网站,也没有发现网站中有关残疾生就业的任何信息。而各类人才市场和各种招聘会,也没有什么助残措施。在长沙的一家省级大型人才市场,这里无障碍设施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要:进门要登50多级台阶,大门前没有斜坡;场内没有适合肢残人方便的厕所,更没有为聋哑人和盲人设立的服务设施和项目。
用人单位存在歧视现象 记者发现,在残疾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拒收和歧视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去年毕业于湖南某大学金融与保险专业的曾同学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当她说起自己拄着拐杖8次找工作的经历时,伤心地掉下了眼泪。“毕业后,我第一次找工作是去长沙的一家保险公司,因为是残疾人,公司不要。后来去了深圳一家保险公司跑业务,又因形象不好被辞退。今年3月,在长沙一家公司干了半个月,公司说我没有完成基本的业务量,一分钱也没给我……在那家公司,别人只需要每个月做1万元的业务就可以转正,可公司要我一个月做3万。我一个残疾人,每天拄着拐杖爬楼,真的很累,很累。”
类似曾同学这样的遭遇,省内某大学大四学生肖明也同样经历过。肖明在7岁时因为一次交通事故失去了右腿,今年2月他向12家用人单位投递了简历,有3家单位叫他面试。但是当用人单位看到他拄着的拐杖和空空的裤管,脸上便有了难言之色,结果3次面试都失败了。
5月19日,记者来到长沙市内一家大型人才市场,对正在举行招聘的28家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3家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招收残疾大学生,仅有2家单位表示愿意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在23家单位中,有17家单位认为残疾大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不具备应对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4家单位认为残疾大学生发展空间有限;2家单位认为会影响企业形象。一家单位的招聘负责人说:“现在人才供大于求,不说残疾人,健康人都安排不过来。我们不是福利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啊。”
人文关怀———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软肋” 盲道可以通畅,手语可以普及,公厕、电梯、马路可以无障碍,但是要消除原本就敏感的残疾人心理的障碍却是最难的。记者发现,当前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远远小于物质关怀,即使残疾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也很难和普通人一样舒心地工作。曾婷曾经找到了一份仓库保管员的工作,在那里干了两个多月,待遇也蛮好。但是同事看她的眼光总是怪怪的,有的人还在背后窃窃私语,指手画脚,使她受不了,就把工作辞了。她说:“我觉得现在社会几乎不关注残疾人的心理,不了解我们内心的真正需要。”
省残联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已经有为残疾大学生举办的专门招聘会,并且通过开展定向、定岗、岗前和在职在岗培训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转岗就业能力,使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都突破了90%。同时在残疾大学生待遇方面,深圳有一个规定:在深圳实习期间,残疾本科生和一般硕士生同样享有1000元一月的补贴待遇。当然,这些福利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同样也与一个地方人们的助残观念、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有关。可这些做法在我省都还是空白。”
“我们的就业路还要走多远?” 残疾大学生同样是社会的人才。但是,面对着社会压力和歧视,他们作为残疾人中的佼佼者却处于就业竞争的边缘地位。“我们的就业路还要走多远?”这是记者采访的12名残疾大学生发出的共同心声。对此,省残联有关负责人认为,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还需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社会各级要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比如让残疾大学生尽量不要选择需要交际能力、体力的工作,而是选择一些技术性的工作。第二,社会要以能力为本,消除一切身份限制,一切社会岗位和领域都要面向残疾大学生就业;比如可以制定对安排残疾大学生就业单位的激励和补偿政策,这样可以鼓励社会接纳残疾大学生就业。第三,对残疾大学生要实施技术援助和社会援助。可以建立一个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以服务促进就业;可以尝试建立一个政府责任体系,各级政府要关注残疾大学生就业。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残疾人组织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大学生就业,给残疾大学生就业以行政援助、法律援助、经济援助、道义援助和舆论援助。
这位负责人还寄语残疾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残疾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又掌握了一技之长,所以只有找到了一个好单位,社会才叫公正。也不是只有到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才算是就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位置,“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健康的心态、过硬的本领、良好的素质、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稿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