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位乡村男教师十年的执着
乡村风雨路,僻壤孩子情
1999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叶鑫被分配到了军建小学。虽然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当亲眼见到了军建小学的情况后,想到以后自己一个人将承担起整所学校的教学任务,叶鑫仿佛被浇了盆刺骨的冰水,严峻的现实让他从美好的憧憬中醒了过来。
第二天是学生报到的日子,三个年级共15名学生,外加学前托管的3个孩子,总共也就18个人。当叶鑫从村民手中接过孩子的那一刻,明显感受到了村民们的重重疑虑——这个年轻人能把书教好吗?
小孩子会不会被耽误了?下个学期还会留在这个学校里吗?看到他们那不信任的眼神,生性倔强的叶鑫暗地里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出番成绩来,打消家长们对自己的这些看法。”
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是教学并不轻松,叶鑫面对的是他之前闻所未闻的“三复式”教学法——同一节课上要教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还要照管好3个学龄前孩子,这无疑是叶鑫开学后面对的头号难题。
为了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为了对得起这些孩子,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叶鑫除了不断摸索复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外,还时常步行十多里山路到其他村级小学听课取经,稍微远一点的走上半天也是常有的事。
虽然是在偏远的山区,但是叶鑫要求学生在校一律讲普通话,每周一都要组织规范的升旗仪式,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落到实处。就这样,叶鑫和这些学生紧张而又忙碌地学习着、生活着。
问题总是比想象中还要多。由于整所学校就叶鑫一个老师,除了管好日常的教学,他还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每到周末,叶鑫都要步行二十余里山路,到原洪岭乡政府所在地购买一周所需的油盐酱醋菜,要是遇上雨雪天,那份艰辛可想而知了;学校里没有自来水,叶鑫每天早上都要拎着水桶去村民家里取水,一到冬天水管经常被冻住,两三天没有水可用也不稀奇;村里有很多以前备用的棺材就放在学校弃用的礼堂内,刚开始叶鑫半夜起来上厕所总要做一番思想斗争,每当看到那些漆着大红油漆的棺材就会失眠……
在诸多困难中,叶鑫最难克服的是冬天那刺骨的寒冷。军建小学海拔很高,平日里的气温就要比山脚低五六度,到了冬天更是犹如坠入冰窖。卧室里的窗户不严密,风雪很容易灌进来,屋内的温度并不比屋外高多少。最后叶鑫只好在床底下放了个装满木炭的火盆,以求睡眠中能得到一丝温暖。
随着皑皑白雪越积越厚,军建小学迎来了期末考试。当学校统测成绩揭晓时,叶鑫忍不住流泪了——在洪岭乡12所村级小学中,军建小学二、三年级语数成绩排名第一,一年级语数成绩排名第三,这是艰辛的泪水,更是成功的泪水!
教学上的成功也使叶鑫在军建村的地位得以提升,家长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年轻教师,把他当成了自家人。过年回家时,家长们自发给叶鑫送行,还捎带上了新鲜的冬笋、自家的火腿、鲜活的鸡鸭等。
看着那一张张真切的脸,叶鑫心里明白,家长们已真真切切的容纳了他,军建小学也已不是什么偏远山区,而是自己第二个家。
原本只要步行十几里山路就能到洪岭乡政府所在地乘车,可那年大雪封山,车辆停驶,叶鑫不得不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五十余里雪路,来到湍口后再转乘客车回家过年。风雪兼程,当叶鑫精疲力竭赶到家时,看到母亲那担忧而又欣喜的目光,再一次流下了眼泪。
在接下去的几个学期里,叶鑫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他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照看,村民们也常常会捎些蔬菜和猪肉送给他。有一次叶鑫身体不适,一位学生的奶奶不顾70多岁的年纪,亲自烧了蛋炒饭端到学校里给叶鑫;一位村民得知叶鑫睡的是硬木板,就主动送给他一张自己编的棕绷床,这张床叶鑫睡了十多年,到现在还在用……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给叶鑫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在军建小学度过两年难忘的岁月后,叶鑫又到环境差不多的东川小学任教了一年。2002年,洪岭所有村级小学全部撤并到洪岭中心学校,叶鑫开始了他在洪岭中心学校的教学生涯。
心有千般结,永怀农教情
在洪岭中心学校,叶鑫再也不用一个人承担所有工作,但是与军建小学一样,洪岭的夜还是那么黑。随着洪岭乡政府的撤并,加上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到夜晚整个山村冷冷清清,就连买泡面当夜宵都得赶在八点以前。
尤其是冬季,听着呼啸的风声,整个山村尽被夜色吞噬,真有如“万户萧条鬼唱歌”的凄凉。叶鑫白天忙着上课,晚上除了备课就只能睡觉了,没有其他任何活动,甚至想像以前那样去学生家里串门都无处可去,只好把精力和心思全都放在教学上面。
最初进入洪岭中心学校时,叶鑫只是一名复式教研组组员。由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他由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中层干部,先后担任了复式教研组组长、小学低段组教研组长、学校团支部书记、学校工会主席、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等职务,这是对他这么多年来辛勤工作的最好肯定。
然而,工作上的成功掩盖不了亲情的缺失,每当夜深人静时,叶鑫总会想起那些不在身边的亲人,这种感觉在结婚后更加强烈。
2005年,叶鑫与石瑞小学教师徐君组成了家庭。然而洪岭到石瑞需转几次车,算上等车、转车时间,叶鑫与妻子见一次面经常要花上三四个小时。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夫妻二人只能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偶尔一两次的周末夫妻也成了一种奢望。
“虽然当初那种日子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教书比见面要重要。”
结婚第二年,
女儿出生的那一天,叶鑫还在忙着学校的工作,接到妻子电话后他才反应过来,临时向学校里请了假,直奔医院产房。抱着初到人世的女儿,叶鑫心里百感交集,其中最多的就是对妻子的亏欠,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
妻子和女儿身体都不怎么好,经常要上医院,自己却没有时间陪同;女儿的生活需要照顾,自己却没法给予父爱的温暖;母亲在带女儿的时候不小心摔成骨折住院,却一直不通知自己,到周末回家才知道……交通上的不便、生活上的孤寂叶鑫都能克服,但是对家人的亏欠他始终无法释怀。
在我市大部分偏远山区学校,一直以来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新来的外地教师一般只要锻炼两三年,就会转到环境更好的学校去。叶鑫是个例外,算上他在军建小学和东川小学任教的那段日子,他在洪岭这个偏僻的地方一教就是十年。
对于这十年的山村教学生涯,叶鑫心里有的只是感激,在采访时他对记者说:“这十年来虽然比较艰苦,但是我在洪岭接受了磨练,养成了不轻易服输的性格,并得以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很感激这段岁月,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一定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来源:公益中国网
后记:2007年,产后不久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还有很多像叶鑫这样长期扎根在乡村教学一线的教师,为了提高我市偏远地区教育水平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坚守着,有的教师在山区教学时间比叶鑫更久,教学条件比军建小学更苦,叶鑫只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在本文完稿之际,我们向所有辛勤耕耘在农村的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