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要闻
视点
观察
专题
机构
培训
教育
助残
环境
动保
低碳
能源
智库
明星
城市
企业
行动
“民间助学”催发爱心荡漾
2006-05-18
5月15日,宁波市北仑区一位名为“笨笨”的网友,因为没有“抢”着贫困助学对象,在一家媒体的“热线网上聊”专栏中感慨地说:“人家是买东西要抢,现在是抢着做好事啊!” “笨笨”所说的好事,是5月14日母亲节这天,由宁波晚报、北仑区扶贫办和贵州省台江县扶贫办举办的大型助学活动。这次结对助学,确实有点像“抢”。
活动定于早上8点到11点在北仑影剧院广场进行,但有人7点钟就到了。活动组织者最初还怕冷场,谁知爱心架上的学生卡在90分钟内被一扫而光,1209名贫困学生全部得到了结对,收到结对款24万余元(相关报道见5月16日《人民日报》)。这次大型助学活动,在宁波和贵州两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北仑区更是催发了一股爱心潮。 这是宁波人爱心的又一次集体释放。在宁波,有一位慈善捐助者,名叫“顺其自然”,每年全市的“一日捐”中,他捐的善款都是个人捐款最多的,连续6年来,共计捐款92万元。如今,“顺其自然”已经成了宁波人爱心和仁善的象征,也成了市民竞相学习的榜样。
去年,身患白血病又缺治疗费用的青海乡村女教师罗南英到宁波求医,仅一周时间,向罗南英捐款的市民就有2000多人,金额达到60万元。一时间,宁波“爱心城市”的美名远扬。“民间助学”活动的争抢场面再一次说明,市民间蕴藏着巨大的爱心力量。只是,好多时候,由于缺乏合适的渠道和激发点,不能得以很好地释放。资助一名贫困生,最少的一年只需150元,最多的500元,个体的爱心力量,虽然不大,但爱心无价,量力而出,汇流成河,蔚成风气。一个地方,大额捐款与结对捐助相辅相成,参与慈善活动的人越多,其慈善风气就越浓厚,爱心潮流也就越澎湃。 一位来自青海乡村的女教师罗南英,这几天成了宁波市民的“公共亲人”。她患白血病又缺治疗费用的事,经《宁波晚报》连续报道后,许多人还到第一医院看望她、陪着她、鼓励她。这是相对富有者与比较贫困者之间一次真诚的对话。
与“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相比,国际化都市宁波确实算得上发达、富足,但一些父母却为孩子“身在富中不知富”而犯愁时,台江县的许多孩子却“求学路艰,陡过峭壁悬崖”(台江县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学生张静语)。在这次“民间助学”活动中,许多家长都是被苗乡学子的贫困和不屈不挠的求学精神深深感动,想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穷朋友”,借此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意识、节约意识和奋斗动力,并能经常和结对同学通信,互相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个国家,不可能隔裂开来发展;一个人,在与别人的比照中才能更准确地认识生活和自我。慈善捐助被誉为“第三次分配”,它既能改变一些个体贫困者的命运,更能化解一些社会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这是对捐助活动的一次成功创新。许多人不愿意参与捐助活动,并非没有能力和爱心,担心捐出去的钱“走了瞎路”是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出资210万元,定向资助100名家境贫寒的学生,但有些地方报上来的“贫困学生”竟是领导子女,逼得他自己成立助学“验证团”,为此花费了20万元路费、住宿费等。要求“捐当其用”是捐助人的权利。北仑的这次助学活动,采取的是“政府组织、民间出力”的办法。先期的充分调查,保证了结对学生的“真实贫困”。将学生的自我介绍、照片、感受等制成卡,为捐助者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再就是,“一对一”捐助,捐款当场自己寄发,化解了许多人的担忧。而捐助活动本身的形式简单、门槛不高,也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心理认同和参与热情,是对“官方助学”体系的有益补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应松年说,“这种小而精的捐助形式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个案。” 这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次生动实践。
这些年,有些人富了,却以大吃大喝为荣,以赌博嫖娼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荣,使得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急剧恶化,是非不分,荣辱颠倒。北仑区先有工商局和电视台的77名职工资助125名贵州孩子上学,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北仑民间助学团开始了“爱心之旅”,在贵州出资40万元捐建了两所学校,还结对了35个孩子,更是成了当地“最大的新闻”,人们纷纷询问助学事宜;而90分钟的“爱心接力”则说明,扬荣弃耻,爱心荡漾,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关键是要有“带头人”,要促成荣辱分明的价值认同。爱心是会传染的,就像歪风是会越刮越猛的一样。一个地方,如果正气不足,必然歪风盛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结对助学,人们抢着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为光荣,是对社会风气最好的净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民间助学”宛如一缕春风,催发爱心荡漾,春意无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
相关新闻
“鸡娃”不停歇|“抢跑”的孩子,后
上海4岁女童在海边走失:育儿千万条
5岁女儿一遍遍喊妈妈:陪伴才是孩子
校园霸凌频发:如何拔除那些隐蔽角落
被低估的共情力,对孩子而言有多重要
爱心行动
成都彭州市仁爱志愿者:第一批40余吨
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结核宣传落实
新湾镇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暴雪“五必
湖北武当山消防救援大队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爱孩子成长
“鸡娃”不停歇|“抢跑”的孩子,
常青藤家长的培养法则:比成功更重
好习惯是优秀的关键,家长们别后知
共
0
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公益访谈
公益中国网创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进一步
【SRC·2022】公益中国网负责人曹胜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负责任的企业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聋人律师谭婷: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董强: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服务乡村迎来时代机遇
金锦萍:互联网公益的共生共创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