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媒体报道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涉嫌履历造假被免职。
核心提示
4月25日,一则“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涉嫌履历造假被免职”的新闻,使当事人杨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此时他已被免职一月有余,而履历遭到质疑则是一年半之前,校方事后也声明二者并无关联,但当初高调聘任的海归院长为何突然被免,仍未揭开谜底。
师生中流传着院系之争的说法,校方则以“没有义务向社会解释”面对诸多疑问。杨杰本人则既未得到申辩机会,也无法寻求答案。他为此怀疑自己因得罪人而被记恨。免职程序与考核指标不够透明,带来的是当事人的心灰意冷及师生中的消极情绪。
记者 闾宏 上海报道
3月21日,杨杰的生活完全被改变了。他的办公室从医学大楼主楼五层正中间,搬到了辅楼的最末端。从这一天起,他不再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的院长,而成了院里一名普通教授。
一个多月后,媒体的报道使此事超越了学校范围。4月25日,媒体报道称,杨杰在任职之初曾遭人质疑履历造假,此次被免或许与之有关。
校方很快以书面形式回应,称作出免职决定并非此原因,而是因为杨杰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校的期望存在较大距离。
杨杰则认为,自己并不存在“学术造假”,他也不同意校方对他工作的现有评价。但最让他难过的是,学校除了来通知他将被免职之外,“连一个申诉的机会都没给我。”
他提出的看法是,被免可能因为他得罪了人。
“我们也弄不清楚。这里牵涉到学校的考核制度、院系间的摩擦以及个人的处事方式。”生科院的一位老师说,杨杰被免职一事由此变得“很复杂”。
不少老师认为,如果学校的考核与任免制度能够更加透明,也许事情就不会那么复杂了。
信引发再度质疑
杨杰被质疑学术造假,是在2004年。在他看来,这事早已过去。但没想到,被免职后一个多月,这件事又被重新提起。
4月24日,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的博客上出现这样一封信。
方舟子先生:
您好!
近日,同济大学正式发文免去了杨杰的生命学院院长职务。杨杰的学历问题曾经受到过新语丝的质疑,后来在同济大学申报博士点过程中,杨杰又因为把别人的文章写成自己的,受到相关人士的举报。但是学校由于处于对主管医学主要领导的面子问题,迟迟不敢处理,最近由于清华大学刘辉事件的原因,终于作出决定,免去杨杰的有关职务。
由于外语学院院长孙建荣(来自美国的一个社区学院)已经被免去职务,至此,当时从美国招聘的两位学院院长已经全部卸任。
一位同济大学生命学院教师
这封信暗示了杨杰是因为学历问题和论文引用出错而被免去院长职务。方舟子并在后面以“方舟子按”方式说明,此事已获相关途径的证实,并附上了此前对其质疑的文章。
次日,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均刊发了报道,称杨杰被免可能与“造假”有关。
方舟子在文章中称,2004年同济大学聘用杨杰时,曾着重宣传过他在学界的知名地位以及他引进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曾到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ofColorado)的网站查找,没找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他又到Medline去调查杨杰的论文发表情况,发现杨杰在科罗拉多大学期间也只发表过两篇论文。
之后,他在“新语丝”网站发文写道,希望杨博士能公开其简历和论文发表记录,也希望同济大学能公开杨博士领来的团队成员的名单,“否则我们只好说同济大学的生科院被一个大学术骗子带了一批学术骗子接管了。”
方舟子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这些质疑,杨杰曾回应要给答复,但此后一直没收到任何消息。
橱窗里的回应
被免职后,杨杰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应。这些回应仅限于生科院辅楼四楼的走道里———两个长方形橱窗中展示着他曾在《Nature》和《Cell》上发表的论文。
他说,在全球科技学术期刊排名中,《Science》、《Nature》和《Cell》是排在前3位的。任何一名科学家只要在这三者上发表一篇论文,“就能在美国找到一个不错工作。”按其说法,1997年,他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是该年度引用率第一的。“那篇克隆羊多利的论文才排名第十。”
同时,杨杰的英文履历也登到了网上,以证实自己没有伪造履历。
杨杰说,他从未在履历上写过自己是科罗拉多大学的终身教授。“我发给学校宣传部的英文履历中写的是TENURETRACK,那应该翻译成终身制助理教授,而不是终身教授。宣传部误译了。”
按他的说法,当时上海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并未采访他本人,只是从学校宣传部拿了资料,由此引发了履历造假风波。
4月25日,新华社记者在同济大学人事处调档资料中看到,杨杰本人的应聘资料中所写确为“TENURE TRACK”。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祖翼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提出,杨杰应聘院长时提供给同济大学的简历上,确实有失实之处:杨杰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的时间应为1998年,而简历上写的是1993年。
杨杰证实,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确为1998年,“可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啊。”
另一被网络文章质疑的论文引用出错发生在2005年。当时同济大学生科院需要申报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点,杨杰让学院里的一位老师来写申报博士点的材料,在引用《LungCancer》上杨杰所发表的文章时出现了错误。
“我在同一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并没有列进去。”杨杰说,他的文章是在下期发,如果说是在造假,哪有把自己的文章忘掉的呢?因此这显然只是一个失误。
“作为院长,我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杨杰认为,那不是造假。
一位生科院的老领导说,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微妙的,究竟是那位老师填写时出现失误,还是杨杰因为论文发表较少,就把将要发表的论文提前写上了申请材料,现在谁也说不清。
但在这位老师看来,这个错误并不足以成为一个院长免职的理由。“因为论文最后还是发表了。”
同济与杨杰的期待
2004年9月,杨杰以“杨掌门”身份高调进入同济时,是他最为光鲜亮丽的日子。
当时,同济在解放日报上发文,宣传学校在全球范围招聘6个院系的“掌门人”。其中,作为生科院的新院长,杨杰是最被关注的一个。
丁祖泉是同济生科院的老院长。他说,学校引进杨杰和他的团队,就是希望增强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实力,希望杨杰所研究的细胞凋亡能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中的新亮点。
他知道,同济在这几年非常重视生物生命学科的建设,已投入了几千万的资金。
此时,上海的复旦、交大在生物生命科学也表现出茁壮的发展势态。复旦在这领域有着50多年的研究积累。交大在2000年从国内吸收了3个带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来充实学校这方面的实力。同济的实力与之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而当时的同济,几乎没什么人从事生物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些中科院的老院士以传统的方法在研究生物工程学。整个学院只有60名老师,学科也刚建设完备。2003年,本科才从一个专业增加至两个专业。
尽管如此,同济给掌门人并没有开出令人目眩的高薪。年薪40万,只是杨杰在国外薪水的一半左右。
杨杰对同济并不是没有期待。他的助理说,杨杰在美国有别墅、小车,妻儿也在身边,可以说工作有成就、生活又安稳,为什么要回国?杨杰在媒体上的解释是,他放弃这些,是因为同济能提供一个更宽松的研究平台。
一位熟悉杨杰的老师说,杨杰选择同济也是有一定的想法。因为在同济生命科学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容易出成绩。“况且,中国人在美国的研究环境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好。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排挤。”
从杨杰的求学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1985年,杨杰获得吉林大学生化硕士学位。1989年到1993年,杨杰到日本东北大学进行博士学习。在临近毕业时,美国Emory大学的王晓东院士邀请他去进行一项细胞凋亡研究。杨杰知道这个机会的价值,所以他还未拿到博士学位就飞赴美国。而他1997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正是他和王晓东共同完成的成果。1998年,他重又回到日本东北大学申请了“论文博士”学位。
这种“论文博士”,拿着在其他地方做的论文就可以申请到。完成了东西方的辗转求学后,他的简历就变得完整了。(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