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从教28年默默助学
2006-05-15



 

 

 

 

 

 

 

 

 

 

    2005年12月26日,重庆开县郭家镇北斗村校。

    中午学快过去了,孩子们陆续返回学校,刘念友端着饭碗赶紧往寝室躲去。
   
“你是拿工资的,为什么比我们都吃得差?”来得最早的学生田雨雪发现刘老师尽管吃的是白开水泡饭加咸菜,但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而且她已经好几次发现老师这样吃饭了,一脸不解。
    刘念友放下筷子,连忙举起右手食指一声嘘唏,暗示田雨雪不要声张,然后笑笑说:“这可比前些年的生活好多了。”
    “哦,明白了!”田雨雪这才明白刘老师经常给她们买笔的钱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看看面前站着的学生们,然后摸摸身边田雨雪的头,“嘿嘿,都来得这么早啊?离上课时间还有40分钟,走!咱们做游戏去。”伴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刘念友拉着孩子们在不足10平方米的泥土操场上做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或许是这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学校本身就热闹的缘故,整个沉寂山村里的村民都异常热情。记者租赁的摩托车在崎岖的机耕道上抛锚了好几次,都是当地村民主动帮忙弄起来的。前来义务补修公路的当地村民田俊说,“你们是去采访刘念友老师的吧?这个月来了几十拨记者了,刘老师人不错,我们帮点忙也是应该的!” 

一人一校:24年的孤独夜晚

    在北斗村的半山腰,一楼一底的旧砖房,一副木板篮球架,一副乒乓台早已被磨掉了轮廓,惟有那锈迹斑斑的钢管旗杆上随风飘摆的国旗可以看成是学校的标志。刘念友说,这里共17名学生,就他一名教职工。学生不多,他把课桌凳排稀疏一点便于辅导。
    下午5点半,学生们放学回家了,校园变得异常宁静。刘念友夹着书本回到二楼的办公室,这其实是间闲置的教室,屋内用闲置的课桌、板凳分隔成厨房、办公室和寝室。地上只有一袋米,一把面,一包盐,连一点油都没有。一块角已经磨成圆形的木板就是他的床。谷草和棕垫上的床单,大大小小布满了38个洞。屋中间一张办公桌和一个书架就是他的办公室。书架上,教案、教具、作业本、资料等摆放整齐,层次分明。
    放下书本,刘念友便开始用一个小小的电饭锅烧水煮饭。记者这才仔细打量了一番身着土黄色劳保棉衣的刘念友,中等个头,皮肤黝黑,他的容貌明显比实际年龄显得偏大。
    6点左右,家住学校附近的田雨雪和父亲田俊背来几把青菜和一口袋柑橘,硬塞进刘念友的办公室。得知记者来访,北斗中心校袁副校长也特意送来了一块煮熟的腊肉、一包炒花生和一包龙凤呈祥香烟。
    半小时后就开晚饭了,菜梗炒腊肉、面条青菜汤,一齐端上了桌。 
    “常言道:贵客来了有好酒!我这里就没什么好的招待你,别见笑哦!”刘老师斟了一碗老白干酒递给记者,自己也倒了一碗。
    刘老师呷了一口酒,抽出一支校长送来的10元一包的龙凤呈祥递给记者,自己则从衣袋里掏出1.5元一包的山城牌点上。“我少抽一包好烟,学生就多了一分学费!”
    晚饭后,刘老师批改完作业,拿着手电筒出门去了。刘老师说,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差,他还得准备一些篾块,教学生编竹编。
    晚上9点左右,记者和刘老师一道就寝了。不一会,刘老师就鼾声乍起,寒风朝着残缺的窗玻璃直灌进来,一床被子和记者自带的大衣根本保不了暖。无奈之下,记者叫醒刘老师,继续摆起了龙门阵。
    刘念友说,在郭家镇的大山深处,很多教学点都是一人一校,他在这样的学校就教了24年,在中心校只呆了4年。按照学校规定,偏远村校是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锻炼的地方。可去年分来的3位都是20来岁的女教师。刘念友说,“想想这些教师和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差不多大,让她们去受这么大的苦,我这个作为父亲的哪能安心?”从中心校到村校上班,他就这样承担下来了。
    “他质朴得就像一块煤炭!”北斗中心校校长陈银山说,刘念友自1977年工作以来,多次放弃到中心校工作的机会辗转无数村小学。哪里没人去,他就申请到哪里,越走越偏远。

挖煤助学与白水泡饭

    “我真对不起刘老师,欠了他两三年的学费,我都没能力还清!”在去刘念友老家郭家镇麒龙村的采访途中,得知自己养女的学费是刘念友挖煤资助的,当地农民蒲志华羞愧难当。2003年, 50多岁的单身汉蒲志华的收养女蒲小琼因无钱交学费而失学。刘念友到老蒲家请孩子去读书,老蒲为学费的事情把刘老师骂了一顿。蒲说,没想到刘老师对他的骂声只是“嘿嘿”一笑,并称,先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费他来想办法。
    校长陈银山称,中心校的老师都知道,刘念友从教28年,每年都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不管走到哪里,班里从来都没有因为没钱上学而辍学的学生。但谁也不知道他其实穷得到了要下井挖煤的地步,而且一挖就是3年。 
    “我们是在今年7月才知道的。”陈校长回忆,当时学校有急事让刘念友到中心校去一趟,可电话打了3个多小时,他才匆匆赶来,一脸疲惫。问他干什么去了,他支支吾吾说在走亲戚。
    “我猛然发现他耳朵背后是黑黢黢的,再三追问下,他才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在挖煤。我一下愣在那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去年,到北斗村校的第一天,眼前看到的一切,便深深震撼了刘念友。贫穷,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随处可见。“娃儿们一个个都像小乞丐,几乎所有孩子都穿着极不合身的衣服,有的衣服是用其他布料接成几截,有的能明显看出是大人的。大多数孩子没有文具盒、文具,有的只带20块钱来交学费。”刘念友回忆说。
    刘念友当即从口袋里摸出仅有的200多元,帮几个学生交清学费。当天放学后,他又匆匆赶回家,从家里仅存的300多元中拿出一半为几个贫困生买文具、买衣服。刘念友说,他的想法很简单,“总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学生因为没钱而辍学吧!” 
    但是,谁都不知道,这些钱,是刘念友利用暑假下井挖煤挣的血汗钱。
    “不瞒你说,我还搞过摩的。”刘念友说,从1998年起,一双儿女跨入高中,花费大,再加上那年他同时承担了7名学生的学费,经济压力太大。为了增收,他借钱买了辆摩托车,课余时间搞起了摩的营运。 
    2002年6月,一次小小的事故让刘念友赔了300多元,他放弃了摩的生意。
    “当时,两个孩子刚考上大学,教室里还有眼巴巴瞅着我的一双双渴望学习的眼睛,不找外快不行。”刘念友左思右想,便改行下井当矿工。从此,每个寒暑假,他都会悄悄来到附近麒龙煤矿下井挖煤。 
    刘念友不知道自己到底捐助过多少学生。反正能叫出名字的就有40多个:李林学、谢光祥、李小燕、刘池军、李春红、吴成奎、吴文述……在北斗村校刘念友现在所教的17名学生中,13名学生曾受过他的资助……
    28年来,刘念友记得大约资助了5000多元。他所教的班级,所有孩子都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 “隐瞒”真相与为人师表 
    刘念友现在班上的17名学生中,有13名学生曾受过他的资助。当记者问他们知不知道刘老师资助的钱从何而来时,几名贫困生却异口同声说:“他有钱,有工资嘛!”
    其实,刘念友在给贫困学生交学费、买文具时,怕伤害学生自尊,故意装做“大款”而已。
    刘念友说,他打算下井挖煤时,曾经作过很复杂的思想斗争。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李云菊时,就遭到强烈反对:一是担心矿井里工作不安全,二是怕少于干体力活的他吃不消这份工作。其实刘念友更担心的是怕自己的学生和儿女知道自己挖煤的事,怕伤了孩子们的自尊。
    李云菊告诉记者:“他晚上从镇上的煤矿回来时戴着安全帽、矿工服等,还骗我说是学生家长让他代管的,明天就还他。”
    为了对家人和亲友保密,刘念友每次去挖煤,都给家里说是“打牌”。3年来,刘老师一直守着这个秘密。他忍受着家人朋友的误解,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痛苦与压力下井挖煤。直到今年7月,这个秘密终于暴露了。
    刘念友说,当他第一次走进麒龙煤矿坑道,在漆黑的矿井中走过两百多米后,矿井中不时流下的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一阵寒意袭来,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脚边哗哗的水流,耳边鼓风机的吼叫让他不知所措。爬进只能趴着挖煤的工作面,劳累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每次累得干不动的时候,刘念友总会想起自己的学生和儿女,振奋精神后,他又重新走进狭窄的工作面。 
    “已经3年了,每逢假期他都会来,每月可挣千元多。”麒龙煤矿矿长黄烈兴和工友们都认为,刘老师下井挖煤是因为家里有对儿女读大学,花销大。没有想到他还资助了这么多山里孩子。对此,刘念友的解释是,有些事,我觉得该做就做了,没必要告诉别人。
    刘念友1977年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后来在开县师范民师班进修过,尽管他所接受的文化知识教育有限,可他在教书育人方面一点也不逊色。北斗中心校校长陈银山说,刘念友从教28年来,一共从县、区、镇(乡)、校抱回了六十多张奖状。
    在和刘念友相处的两天里,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一堂舞蹈课:年近五十的汉子,踏着收录机放出的节拍,一步一拐地教学生跳着鸭子舞,虽然动作有些僵硬和不规范,可他跳得非常投入。刘念友说,他读书时的条件有限,没学习舞蹈的机会,他可不能苦了孩子,哪怕自己不会,毕竟领悟能力比学生强,边学边教,至少能让学生们了解一些新的知识。
    对于教学生跳舞,他可费了脑力。北斗中心校少先队辅导员李老师告诉记者,去年“6.1”,全学区首次组织大型的文艺活动,要求每个班要出一个舞蹈节目,校长便安排她去帮助刘念友排练,没想到,刘老师早已买来碟子,借来影碟机边放边照着学,用一个月的时间,硬是独自把一曲少儿“鸭子舞”跳得生动活泼。 
    去年教师节,刘念友被评为开县教育系统“十佳师德标兵”,开县县委书记蒋又一亲自为他颁奖。同时,得知刘念友挖煤资助贫困生后,县委奖励了他一万元,但刘念友婉拒了。<BR>2003年女儿考进大学时,因无法交纳6000元学费,曾向学校申请缓交,一学年后才陆续交清,作为父亲,他感到无颜面对自己的儿女。
    在女儿上初中时,一心想学美术,可是考虑到学习美术的庞大开支,自己只好忍痛让女儿放弃了这个想法,女儿高中毕业时特别想重读一年考个名牌大学,可刘念友考虑再三,对女儿说:“重读一年,你就要和弟弟同时上学,我实在供不起。”女儿哭了一夜,自己也独自呆在屋子里抽了一夜的烟。最后女儿只得去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女儿上软件学院后,作为本专业,女儿想买台电脑方便学习,刘念友也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嘿嘿!好多年没这么哭过了,哭出来就好受了。困难是暂时的,上学苦一点对孩子将来也有好处。但我的学生如果辍学,他们的一生可能就全毁了。”读罢女儿的来信,刘念友揉揉眼睛,就又恢复到了平常的乐观。

贫困教育的启示

    在记者两天的采访中,北斗村农民田俊告诉记者,之前没有老师愿意到北斗村小学来,“没老师,这些娃儿就只得到邻近学校读书,可这儿最近的学校都要爬两座山,过一条河,家长不放心,多亏了刘老师。”而最让他感动的是,刘老师常常家访,“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快,刘老师还把他们带得像城里娃儿了。”
    刘念友说,在他所任教的村校中,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了,婆婆爷爷和更长一辈的便成了留守儿童的“避风港”,家庭教育就自然形成了放任和缺位现象。学生常常没笔写字,没套干净衣服是常有的,更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卫生习惯了。作为教师,这些工作他不做谁又去做呢? 
    2003年,北斗学区盆丰村校学生流失和转学率高达40%。刘念友被委以重任,再次到盆丰任教。他到校后,坚持他一贯的作风,一天家访一名学生,切实解决了学生在家不完成作业等问题。还建立了外出学生家长档案,坚持每月向远在广州、深圳打工的学生家长沟通一次。一学期下来,流失的学生们又回来了。
    “对于刘念友老师所做的一切,我只能说声谢谢!刘念友的行为对得起一名教师的良心!”在全国各地媒体记者面前,开县教委主任姜伯成恸情地说。开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达上万人,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人员重任在肩。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成了他们长期研究的课题,全县都在推广刘念友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开展“开县教师访万家”活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