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报 2010年01月05日09:02
元旦前夕,某县文明办、团县委等部门在该县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邮政贺卡、献一份助学爱心”活动,每名学生涉及费用5.5元。但就是这笔费用,再次把教师推上风口浪尖——被扣上“乱收费”的帽子不说,还把教师与奸商等同对待。
时下,教师时常成为部分家长“撒野”的对象,特别是涉及到收费这类敏感话题,教师们不得不被动“挨打”,收几块钱的作业本费要挨骂,代收早餐费要挨骂,甚至按照政策代收疫苗注射费也要成受打击的对象。这些家长的骂声到底痛了谁?
我们要从收费的额度上进行分析,看老师是不是要“赚家长的钱”。就拿某县的这次活动收费来说,一个超级大班有70名学生,人均交5.5元,一共是385元。即便是这笔钱全部让老师拿去,一个班少则3名老师,一个人能分多少钱?难道老师花这么大的精力和代价,就为了赚取家长们交的这点钱?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那么,有人拿此来说事甚至攻击老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对待学校和老师的心态出了问题。
应该说,教育收费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向学生伸手,但诸如学生必要的作业本等费用,在“迫不得已而收之”的情况下,往往遭遇人们的不理解,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了。
其一,部分家长的这种心态会让教师心痛。学校每学期收取几块钱的作业本费,难道一个学生一学期用几个作业本的费用家长也不乐意出?老师此刻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其二,部分家长老是用“敌对”的情绪看待收费问题,痛的是学生,更是我们的教育。家长对收费有意见,会自觉不自觉地“传染”给学生,而学生夹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左右为难,长此以往,自然会影响学习。而作为老师,可能会对家长的这种态度“有情绪”,这种情绪自然也会影响到教育激情,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其三,“钱不花到点子上”,痛的会是家长自己。其实,社会发展到现在,已很少有人真正“出不起”那几块钱,只是人们已陷入“涉及收费即乱收费”的怪圈,正常的支出也会被人们“圈”进自我划定的乱收费范畴。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哪个孩子没有零花钱?这些零花钱,难道比买必要的学习用具更重要?就拿5.5元爱心活动费用来说,难道相关部门组织这样的活动,树立孩子们的爱心意识真的错了?
其实不然。当我们的学生家长在大把地为孩子花钱的同时,还要理性、冷静地对待收费行为。一方面,如果硬是认为学校有“乱收费”行为,可以向纪检监察等部门反映,使不合理的收费行为得以制止。另一方面,要努力使自己“钻”出遇事就拿老师出气、在老师面前“撒野”的死胡同,这样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否则,个人情绪的随意发泄,不仅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师的不尊重。
来源:恩施新闻网